未來5年中國傳感器市場需求將呈幾何級數增長
前瞻產業研究院傳感器行業研究小組分析認為,在物聯網高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國內傳感器產業也迎來了黃金發展期。至2015年,中國物聯網整體市場規模將達到7500億元,傳感器產業將從中直接受益。2011年,中國傳感器制造業規模以上企業(年銷售收入2000萬元以上)實現銷售收入494.63億元。據預測,未來5年中國傳感器市場將穩步快速發展,在物聯網市場規模大幅增長的動力之下,2015年中國傳感器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200億元以上。
圖表1:2007-2011年傳感器制造行業市場規模(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 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我國傳感器企業數量和行業規模發展較快。目前我國已有1700多家從事傳感器的生產和研發的企業,其中從事微系統研制、生產的有50多家,早在2009年底,敏感元件和傳感器年總產量已達到20億只,傳感器產品達到10大類、42小類、6000多個品種。同時,傳感器越來越多地被應用到社會發展及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如工業自動化、農業現代化、航天技術、軍事工程、機器人技術、資源開發、海洋探測、環境監測、安全保衛、醫療診斷、交通運輸、家用電器等。流量傳感器、壓力傳感器、溫度傳感器的市場規模最大,分別占到整個傳感器市場的21%、19%和14%;壓力傳感器、溫度傳感器、流量傳感器、水平傳感器已表現出成熟市場的特征;未來傳感器市場的主要增長將來自于無線傳感器、微系統傳感器、生物傳感器等新興傳感器。
在國家的支持下,中國的傳感器技術及其產業取得了長足進步。中國傳感器產業在“雙加工程”即:加快力度加快發展的方針指導下,建立了中國敏感元器件與傳感器生產基地。這三大基地分別為:“安徽基地”,主要是建立力、光敏規模經濟;“陜西基地”,1990年2月成立了“陜西省敏感技術產業集團公司”,主要是建立電壓敏、熱敏、汽車電子規模經濟為主要目標;“黑龍江基地”,主要建立氣、濕敏規模經濟為主要目標。
傳感器已進入人們的日常工作和家庭生活中,并已在國民經濟各部門以及國防建設中得到廣泛應用,為中國現代化建設作出了應有的貢獻。近年來,隨著中國制造業的逐漸強大以及汽車行業的迅速崛起,傳感器在這兩個行業中的市場規模已經超過100億元。世界傳感器市場正在以持續穩定的增長之勢向前發展。
前瞻產業研究院傳感器行業研究小組分析認為,傳感器行業發展趨勢主要有以下幾點:
1、加速形成從傳感器研究開發到大生產一條龍產業化發展模式,走自主創新和國際合作相結合的跨越式發展道路,使中國盡早進入世界傳感器的主要生產國之列。
2、傳感器產品結構向全面、協調、持續性發展。根據市場需求,既要切實加強新型傳感器的開發,又要做好傳統傳感器的質量升級和產量增長;產品品種向投資類傾斜,尤其是填補“空白”的品種,從而使傳感器各門類和品種比例適當,形成一種“新舊交替、遠近結合、品種齊全、滿足需求”的新的產品結構。
3、企業生產(年生產能力)向規模經濟或適宜規模經濟發展。大生產技術的實踐表明:規模經濟出效益。考慮到今后先進生產技術的使用和市場的擴大,量大面廣的通用傳感器的生產規模將以年產億只計,一些中檔傳感器的生產規模將以年產1000萬只計;而一些高檔傳感器和專用傳感器的生產規模將以年產幾十至幾百萬只計。實現規模經濟生產后,可最大限度地降低生產成本,從而實現廉價傳感器的商品化。
4、生產格局向專業化發展,專業化生產的內涵為:生產傳感器門類少而精;專門生產某一應用領域需要的某一類傳感器系列產品以獲得較高的市場占有率;各傳感器企業的專業化合作生產,能有效地避免企業內部的“大而全”,提高經濟效益。
5、傳感器大生產技術向自動化方向發展。傳感器的門類、品種繁多,所用的敏感材料各異,決定了傳感器制造技術的多樣性和復雜性。縱觀當前傳感器工藝線(含各類傳感器引進線)的概況,生產技術水平不一,多數工藝已實現單機自動化,但距離生產過程自動化尚存在諸多困難,其中封裝工藝和測試標定(兩者的費用約占產品成本的30%-50%)是傳感器自動化大生產的關鍵技術,有待今后廣泛采用CAD(計算機輔助設計)、CAM(計算機輔助制造)及先進的自動化裝備和工業機器人進行突破。
6、企業的重點技術改造應加強從依賴引進技術向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與自主創新的方向轉移。自主創新應視為企業的立足之本。
7、企業經營要加快從以國內市場為主向國內與國外兩個市場相結合的國際化方向發展。
8、企業結構將向“大、中、小并舉”、“集團化、專業化生產共存”的格局發展。集團化大公司(含在境外的跨國集團公司)將越來越顯示出它的壟斷作用,而專業化生產的中、小企業因其能適應市場小量產品的需求,仍有其生存、發展的空間。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