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園區建設高峰尚未到來 園區運營管理決定命運
產業園區建設符合當下國情
從1980年到2005年,中國GDP每增長1%,對土地的占用量是日本的8倍。2008年,全國城鎮工礦建設用地1.231億畝,人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大大高于其他東亞國家和地區的水平。工業用地開發強度非常低,容積率一般只有0.3至0.6。土地資源的浪費和粗放使用非常嚴重,產業園的建設則可以提高工業用地的集約程度。
在當前政治體制下,官員升遷很大程度上依靠當地的經濟貢獻程度。產業園區可以通過帶動投資、實現GDP增長以及創造大量就業機會等多種渠道對地方社會經濟發展起到非常強的拉動作用。因此,地方政府對產業園區的建設和運營有著非常高的積極性,通常在政策、資源等方面給予較大優惠以支持產業園區的建設。
從中國經濟來看,產業園區不僅承接國內產業轉移,也是加快經濟結構轉型、提高生產效率的重要載體。另外城鎮化的發展要由工業化帶來,新型城鎮化應有新型工業化配套。中國城鎮化道路中,產業和城市要融合發展,城鎮化、工業化要同步推進,實現產城融合。產業化是城鎮化的依托,產業園區是產業發展的平臺。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2013-2017年中國產業園區規劃布局與運營管理分析報告》數據統計,“十二五”期間各地千億級產業園規劃有10余個,在未來五年中國將進入各類產業園區建設高峰期。2012年國家計劃再升級16家省級高新區,屆時我國國家級高新區總數將破百。產業園區數量以及園區產業發展均呈飆升之態。
產業園區運營管理建議
產業園區的運營需以產業為核心,控制具備優勢的產品增值環節,處于劣勢的環節則擴散轉移。通過控制園區優勢核心環節可以控制整個產業鏈,進而提高園區競爭力。其次,做大產業鏈規模,將產業鏈向上下延伸,注重發展層次及技術水平的提高。最后,實行產業鏈“選商選資”,實現從招商引資到“選商選資”的根本轉變。這樣,通過“選商選資”,實現園區產業升級,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持續競爭力。
作為園區的運營管理者,還需要引導園區的集群,促使其專業化、特色化發展。產業集群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如降低成本、刺激創新、提高效率、加劇競爭等,提升整個區域的競爭能力,并形成一種集群競爭力。這種競爭力是非集群和集群外企業所無法擁有的。因此,在未來園區發展的過程中,應該按照集群化的思路和理念,加快產業園區建設,促進產業園區向專業化、特色化、集群化方向發展。
園區環境以及配套服務體系對產業園內企業的經營效益有直接關系。產業園區是承接國際國內產業轉移的重要載體。當前,國際國內產業轉移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和趨勢。對產業園區來說,要大規模地承接產業轉移,就必須進一步優化環境,不斷降低綜合商務成本,逐步完善產業配套體系。這里,重點要健全基礎設施、生產、創業環境和生活條件四個配套,逐步建立完善的地方產業配套體系。
園區還需強化功能分工,實行錯位競爭。部門錯位,即各地發展不同的產業部門,實行部門專業化和產業間分工;產品錯位,即各地發展同一產業部門的不同產品,實行產品專業化和產業內分工;功能錯位,即各地發展同一產品價值鏈的不同階段、環節甚至模塊,實行功能專業化和產業鏈分工(包括模塊分工)。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