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清潔大氣法”推出有望加快 是時候與霧霾說再見
2013年以來,國內大氣污染加重,東北和華北地區連續出現嚴重霧霾天氣。我國平均霧霾日數為52年來最多,霧霾覆蓋全國17個省、市、自治區1/4的國土面積,6億人口的健康受到威脅,大氣污染的頻繁度和廣度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社科院和氣象局在11月5日聯合發布的《氣候變化綠皮書: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13)》明確指出,霧霾天氣現象會給氣候、環境、健康、經濟等方面造成顯著的負面影響,其中改變肺功能及結構、影響生殖能力、改變人體的免疫結構等,凸顯了大氣污染治理的緊迫性。
中央和各地政府近期陸續推出了一系列的針對大氣污染的治理措施,中央繼9月印發《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之后,10月財政部就發布消息,中央財政安排50億元,全部用于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治理。而河北、北京市等都發布了一些治理措施,但是,這些措施僅限于地方性的,難以從全局統籌大氣污染治理,而不從全局統籌大氣治理僅限于地方性的治理很難取得實效。
例如,近年來北京市對轄區內重污染工業實行限制和外遷、加強機動車輛尾氣排放治理等政策,就在2013年11月4日北京市還發布了《北京市2013-2017年機動車排放污染控制工作方案》任務分解表,針對北京市機動車尾氣排放污染的做出了部署,但是北京市大氣一直不見好轉,其主要原因就是北京市周邊省份是鋼鐵、建材、火電、化工等工業密集區域,北京市PM2.5來源中,有30%-40%來源于周邊大氣污染區域傳輸。
所以,區域傳輸是華北、東北地區出現大范圍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只有統籌協調區域大氣污染治理,才能從根本上確保治理的效果。這客觀上要求需要一部統籌全國大氣污染治理的法律法規,而且加強大氣治理的力度和有效性難以通過大氣治理規劃實現,必須要一部強有力的法律才能實現。
而現有的《大氣污染防治法》已經難以適應現實情況,作為大氣治理的基本法,制定于1987年的《大氣污染防治法》已經啟動第三次修改,被列入《國務院2013年立法工作計劃》,屬于力爭2013年完成的立法項目。考慮到大氣污染的嚴重性,此次《大氣污染防治法》的修法思路可能發展根本的改變,有望催生一部新的治理法規——“清潔大氣法”。
“383”改革方案中明確提出,引入市場化的生態環保促進機制,實行更嚴格的環保制度。建立地區減排合作機制和各種排污權交易制度。加快制定出臺《清潔大氣法》,修改《環境保護法》等重要法規,加強環保執法。所以中國“清潔大氣法”在“三中全會”中有很大可能得到實質推進,“清潔大氣法”推出有望加快,環境稅征收、環境污染處罰加重等將取得實質進展。
中國“清潔大氣法”的推出將為環境治理行業發展提供實質的政策支撐,環境監測、環境服務、環境治理等環保子行業有望實現快速發展。我國大氣污染治理將成為統籌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中國社會和經濟乃至環保產業出現新的變革將值得期待。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