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車軟件停止補貼乘客 是默契還是約定?
2014年5月17日,兩大打車軟件正式同時宣布停止打車軟件乘客端補貼,雖然雙方公司一致否認有私下協議,而是說是一種默契??墒钦媸沁@樣嗎?
對于兩大打車軟件停止補貼業界早已有預見,早在2月份停止補貼的苗頭就已經有了,先是調低補貼額度,再是馬云在自己的來往中發文稱自己的老母親遭遇打車難,稱打車補貼忽略了不會使用打車軟件的老人和小孩的利益,對停止補貼做好了鋪墊。只是對于兩家公司這樣高度一致的同時停止補貼還是有點出乎意料。
在打車軟件推出初期,其就經歷了各種口水風波,政府的圍追堵截,對于不會使用打車軟件的特殊群體的不公平等,但都沒有阻擋住打車軟件的烽火燎原之勢。此次兩家公司的統一動作,筆者認為應該是經過私下溝通的,不然在這樣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日子兩個競爭者做出同樣的決定,說是默契還著實讓人懷疑。對于停止補貼的原因,很多人猜是這樣的燒錢行為讓兩家企業扛不住了,據估計為期5個月的打車補貼兩家公司的投入均超過10億元,雖說兩家公司都是不差錢的主,但是這樣的燒錢行為還真不是能夠長期玩的,尤其是作為以營利為目標的主體,其所作出的各種經營決策均有著其經濟訴求。在筆者看來,對于兩家公司來說,打車軟件不是其最終目的,在移動支付領域的市場拓展才是。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4-2018年中國移動支付行業商業模式典型案例與創新策略分析報告》中提到,一個成功的移動支付商業模式應該具備五大特征:創新性、盈利性、抗風險性、可持續性、整體協調性以及充分挖掘客戶價值,按照這個標準來評判,打車軟件商業模式并不成功,因為其不滿足盈利性和可持續性的條件,在挖掘客戶價值方面的表現也有點商榷,因為在停止補貼消息一出,根據記者的調查,乘客和出租司機均有表達棄用軟件的想法。
但是,如果把打車軟件事件放在公司移動支付商業模式中的一環來看,則有可能被證實是一個成功的商業模式,尤其是在金融改革的背景下,第三方移動支付還是有很好的發展前景的。另外,不管是私下協商好還是真的不約而同,其實企業和公眾都不必太過在意,中國這么大的市場,雙巨頭存在的空間還是有的。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