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我國期貨行業盈利模式拓展的必要性
一、現狀
自1990年10月鄭州糧食批發市場開業并引入期貨交易機制以來,我國期貨市場已歷經20多年的發展歷程。在過去2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我國期貨市場大體經歷了四個階段:初步形成階段、清理整頓階段、規范發展階段和金融期貨階段。
但與國外成熟期貨公司相比,我國期貨公司盈利模式比較單一,目前主要的業務還是以經紀代理為主,手續費收入是期貨公司主要收入來源,而國外的期貨公司則經營范圍更為廣闊,具有經紀、資產管理、自營和融資等各項業務職能,盈利渠道多元化。
圖表1:期貨公司盈利模式結構圖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4-2018年中國期貨行業商業模式與投資機會分析報告》內容顯示,國內期貨公司營業利潤主要由四方面構成:經紀業務利潤(手續費收入減營業費用)、其他業務利潤(其他業務收入減其他業務支出)、利息收支(財務費用)、投資收益。2007-2013年,我國期貨公司經紀手續費收入占營業收入的比重一直在60%以上,最高達到了93.80%。2013年期貨行業手續費收入占營業收入比重為67.11%;凈利潤占營業收入的比重近年來有一定的提升,2013年達到了19.27%。
圖表2:2007-2013年期貨公司手續費收入變化及占比情況(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圖表3:2007-2013年期貨公司凈利潤變化及占比情況(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2013年,在156家期貨公司中,共有125家公司實現盈利,占比達到了80.13%,其中有3家公司凈資產收益率(ROE)超過了15%,凈資產收益率最高達到了16.75%。其中,共有31家公司發生了虧損,其中凈資產收益率最低為-34.41%。整體來看,期貨行業的盈利能力有所下降。
圖表4:2011-2013年期貨公司ROE區間分布統計情況(單位:家)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二、業務創新是盈利模式拓展主要途徑
目前我國期貨公司盈利模式主要存在的問題在于利潤來源單一化、同質化競爭嚴重、附加值較低和產品差異化程度較小。隨著期貨市場的發展,期貨公司經營模式將由傳統傭金收費兼推崇營銷的經營模式,轉變為傭金加上增值服務收費的多元化收費模式。投資咨詢業務的推出,期貨公司無形中通過內部制度、運營機構體系的建設,將會使手續費惡性競爭狀況得到一定遏制。
此外,金融改革為期貨公司實現從純粹的交易通道中介向衍生品金融服務機構的轉型提供了機遇。在管理層放松管制的推動下,境外期貨經紀、期貨投資咨詢和商品交易顧問(CTA)等三大創新業務已開始逐步試點。
在2012年4月底召開的"第六屆中國期貨分析師大會"上,證監會相關負責人透露正在積極研究期貨公司開展倉單質押融資、代理發行基金等業務,期貨公司的業務范圍進一步拓展。未來3-5年內,隨著新業務的成熟,其對期貨行業業績貢獻度將提升至于30%以上,期貨公司的定位將徹底轉變。
圖表5:期貨公司市場定位轉變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未來國內期貨公司的收入組成部分將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國內期貨經紀業務收入、境外期貨經紀業務收入、期貨公司作為風險管理顧問并提高專業信息服務所帶來的收入、下設子公司-期貨投資基金(CTA)的營業收入,以及期貨公司銷售創新性產品的收入。
前瞻產業研究院 - 深度報告 REPORTS
本報告主要分析了期貨行業當前的發展態勢,未來產品擴容、業務創新帶來的發展機遇,以及在當前行業轉型要求背景下,指出期貨公司未來的商業模式趨勢以及應對策略。報告具...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