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企“做賊心虛” 降價也難逃反壟斷處罰
2013年,我國汽車產銷量雙雙突破2100萬輛,連續五年位居全球首位。而作為全球第一汽車市場,卻被外資與合資品牌主導,自主品牌的生存空間被擠壓。憑借在品牌、技術、資本等反面的優勢,外資企業在整車銷售、零配件供應、維修等方面掌握話語權,消費者處于弱勢地位。我國法律法規的不完善以及執行的不到位,也為外資企業的猖狂提供了生存的空間。
今年年初,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汽車維修協會聯合發布我國常見車型“零整比”系數,特別是高達1000%以上的“零整比”系數,更是讓消費者見證了外資企業的中國市場的壟斷地位。
7月初,我國相關部門終于扛起了反壟斷的大刀,揮向外資企業,以奧迪、奔馳、路虎為代表的外資汽車品牌開始下調整車及零配件的銷售價格。雖然反壟斷并不僅僅是針對外資汽車品牌,但是在中國汽車市場,外資汽車品牌的壟斷行為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5-2020年中國汽車銷售行業發展模式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研究顯示:2005-2013年,我國汽車產銷量占全球的比重呈一致走勢,且整體呈上升的趨勢。2013年,我國汽車產銷量占全球的比重分別為25.33%和25.74%。
圖表:2005-2013年中國汽車產量占全球比重圖(單位:%)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前瞻網汽車銷售行業報告分析認為,面對如此龐大的汽車市場,如果任由外資汽車品牌壟斷市場,攫取高額的利潤,不僅僅是侵犯了消費者的權益,更是不利于我國汽車產業的發展與轉型升級。
8月中旬,我國汽車反壟斷調查開除了第一張罰單。湖北省物價局召開規范汽車銷售中的價格行為提醒告誡會,通報了武漢4家寶馬4S店協商統一收取PDI檢測費(俗稱新車檢測費)構成價格壟斷協議的違法行為,并依據《反壟斷法》對4家寶馬經銷商給予行政處罰,罰款總金額達162.67萬元。
作為消費者,我們痛恨品牌汽車的壟斷行為,依仗在汽車市場積累的實力,在中國市場養尊處優。但是,我們更應該反思是什么原因導致了他們在中國汽車市場的壟斷地位,以及在此次反壟斷調查之后如何杜絕壟斷行為的再次發生。汽車企業的個體行為是導致汽車壟斷的主導因素之一。但是我們更應該看到,汽車法律的不完善與缺失,以及相關部門的不作為也是重要的因素。
隨著我國汽車產業的發展,特別是借助電動汽車實現彎道超車,成為全球名副其實的汽車大國。相關部門應該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加強監督執法力度,創造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