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因素驅動我國疏浚工程行業發展 疏浚總量將超40億立方米
近年來,我國疏浚市場經歷了飛速的發展,無論市場容量還是作業領域均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疏浚工程(主要包括基建疏浚和維護疏浚)和吹填工程基本各自占據了我國疏浚市場的半壁江山。根據世界疏浚公司聯合會的最新統計及前瞻預計,2008-2013年,我國疏浚工程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其中2009年的增速高達56.7%;2013年,我國疏浚工程市場規模為33.43億歐元,同比增長3.7%。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4-2018年中國疏浚工程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2010年,我國總疏浚量在13.11億立方米左右;2011年上升至16.66億立方米左右。2006-2010年我國疏浚總量的年均增長率為31.5%。前瞻預計2011-2015年我國總疏浚量將按照約27.1%的復合年增長率持續上升,至2015年,我國總疏浚量將達到43.48億立方米。
2008-2013年我國疏浚工程市場規模及同比增速(單位:百萬歐元,%)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疏浚工程行業涉及沿海和內河的港口航道建設與維護、臨海工業區建設與沿海城市發展、水利防洪清淤以及環境保護和改善等多方面。“十二五”是我國疏浚業發展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抓住機遇實施疏浚強國戰略,提升我國疏浚業的國際競爭力,是當前的現實選擇。
沿海港口航道建設與維護
我國未來將繼續重點建設集裝箱碼頭、大型專業化原油、鐵礦石接卸碼頭,使之適應貨物專業化、大型化、集約化的運輸要求。進港航道將基本適應到港船舶大型化發展既然要求。目前我國港口供需緊張的局面逐漸緩解、實現供需平衡;到2020年,我國沿海港口發展速度適當超前于國民經濟的發展速度。預計到2015年國內沿海疏浚市場總需求量達到50-75億立方米,其中挖泥達到22.5-39億立方米,吹填達到27-36億立方米。每年疏浚需求為5.1-7.1億立方米,前五年需求高于后五年。我國沿海港口回淤強度較大的港口主要分布在渤海灣的天津港、黃驊港,長江口地區的上海港及長江口深水航道,其他港口回淤量相對較少,回淤周期較長。我國港口建設需要挖深大、結構堅固、抗風浪性能好、能開挖堅硬土質、裝載能力大、排距遠、抗風浪性能高的大型挖泥船。
內河的港口、航道建設與維護
內河航道、港口是內河水運最重要的基礎設施。目前,全國形成了以長江、珠江、京杭運河、淮河、黑龍江和松遼水系為主體的內河水運布局。大力發展內河航運就是建設以高等級航道為主體的干支直達、通江達海、結構合理的航道體系,預計過2015年,到了2020年,建成1.9萬公里的高等級航道。內河航道建設要以提高等級為主,建設以千噸級航道為骨架,以300-500噸級航道為基礎,加速長江口、珠江口等主要河口航道的整治及建設。強調航道建設和渠化應滿足防洪、生態保護的要求,并兼顧水電、水利、漁業、旅游等方面的利益;航道整治應盡可能促進河勢的穩定及生態環境的改善;航道疏浚應與河道泄洪、堤壩加固、吹填造地相結合。
臨海工業區建設與沿海城市發展
全世界經濟總量的60%集中在沿海地區。國家將把臨港工業區建成國家級鋼鐵、石化和造船基地,鼓勵鋼鐵企業在沿海布局,這既帶動了臨港工業的興起,同時也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國內陸江河湖庫的水環境狀況。由于臨港工業的發展需求,帶動了圍海造地的建設,對吹填的需求大大增加。近年來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各沿海城市通過填海造陸的方式“向海洋要土地”的現象也就不可避免,興起了沿海城市填海造陸的熱潮,圍海造地已經在建設、工業、交通、旅游等多個領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河道、湖泊和庫區疏浚清淤市場
我國河流眾多,但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許多河流存在水土流失的現象。全國平均每年約有14億噸泥沙淤積水庫、河道、湖泊和灌渠,18億噸泥沙進入河口和海洋,并主要淤積在各江河的下河段和入海口附近,因此存在大量的疏浚需求。在水庫清淤方面,我國大約有8萬多個各類型的水庫。例如三峽庫區,據20世紀90年代末遙感調查,直接進入三峽庫區的泥沙每年超過1億噸。為減少三峽庫區泥沙淤積,確保三峽工程長久安全運行,要開展庫區疏浚清淤工程。
環境保護和改善、海洋資源開發
環保疏浚是近年新興的產業,環保型挖泥船及相關技術越來越受重視。環保疏浚的疏浚量將呈上升趨勢,疏浚項目的數量,分布廣度都將增加。近幾年,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政府對環境治理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投資力度也越來越大。環保疏浚行業為發展和壯大我國疏浚行業帶來了無限前景。
海洋資源利用越來越引起重視。因此,海洋油氣和采礦業、海底管纜鋪設、海岸養護及標志性海洋建筑物等世界發達國家的海洋新興產業將逐步進入我國,并隨之形成海洋疏浚新市場。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