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金融業人才缺口大 平均薪酬增幅超過10%
金融業是知識和智力密集型產業,隨著金融全球化的加速,人力資源已逐漸超過物質資源而成為現代金融業的核心資源。
金融領域人才供求不平衡,人才求職投遞量遠大于企業崗位需求量,競爭比例接近5:1。金融行業目前招聘的職位主要是銷售類、金融類、保險類和經營管理類人才。從金融人才的職業分布看,保險類的供求比例差距較大。即企業對保險類人才需求較多,而市場上該類人才的供應量相對較少。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4-2018年中國人力資源服務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金融業的平均薪酬已接近10萬元/年,較上一年漲幅達到11.05%。
2013年,銀行從業人員整體薪酬水平漲幅幅度略有上升,2014年將繼續保持10%以上的增幅。保險行業受到2012年“限薪令”的影響漲幅依舊有限,僅達到6.9%,薪酬的絕對數值也處在行業墊底的位置。險企高管的薪酬形式多樣化成為規避限薪令的重要手段,預計2014年保險行業的薪酬漲幅將達到8.1%,險企高管有望再度占領薪酬高地。
圖表1:2007-2013年中國金融業平均薪酬統計(單位:元,%)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銀行一般涉及到資產業務、負債業務、中間業務、國際業務、聯行往來業務等幾個方面,具體的劃分各中資銀行的優勢會有不同。在這些崗位,從前臺到后臺的員工各司其職,每個人負責的部分都很具體而穩定。
中資銀行的員工由于市場培訓不夠,他們對金融行業的整體把握和對宏微觀市場的情況所知有限。若行業內更換工作,如到其他中資銀行就職則沒有什么特別的變動意義,而把自己放在市場上接受外資、信托、基金、證券公司等的考驗,在專業不足承壓能力有限的情況下是需要很大的勇氣并面對很多挑戰的。跨行業跳槽的員工,會面對更大的風險和更少的機會,就更寥寥無幾。此外,中資銀行薪酬待遇較高,因此,中資銀行的人員流動性較低。
外資銀行的理財產品在如今的市場上競爭力有限,針對的客戶又相對高端,營業網點少,工作人員只有靠著其專業度和優質的服務吸引客戶。他們大多經過高強度系統化的銷售培訓,能準確說出市場上各銀行的優劣勢從而引導客戶需求,能告訴客戶市場上哪些理財產品表現良好,哪些業務能給客戶帶來更大的投資收益。外資銀行員工的市場認可度較高,第三方理財、信托工作、證券公司甚至投行都愿意用高薪吸納這些經過嚴格訓練有著相對高的專業度和抗壓能力的員工。此外,外資銀行的薪酬和福利待遇并不比中資銀行高,底薪還好,但獎金政策很苛刻。
因此,總體來看,外資銀行的員工流動性較高。
圖表2:金融行業人力資源崗位結構分析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近年來金融業發展速度加快,特別是銀行業的發展擴張加快,人才需求量大,預計未來五年仍將保持較快的職工人數增長速度,2014年我國銀行業的職工人數將超過370萬人,到2018年,職工人數將接近470萬人。因此,金融行業的人力資源規劃在未來幾年將著重針對銀行業的人力資源需求,特別是外資銀行的需求崗位。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