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互聯網全球推進中 細分投資市場分析
要解決能源問題,根本出路是要加快推進以清潔、低碳、高效為特征的能源革命,建設全球能源互聯網,在全球范圍開發、配置和利用清潔能源,開辟安全、清潔、高效的能源可持續發展之路。建設全球能源互聯網為我國新能源企業帶來了更廣闊的市場,我國新能源企業在“十三五”期間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
新世紀以來,以清潔低碳為特征的新一輪能源變革正在蓬勃興起。據統計,2000~2014年,全球風電、太陽能發電年均分別增長26%、45%,遠遠超過煤炭3.6%、石油1.2%、天然氣2.5%的增速。但全球清潔能源資源分布不均衡,資源富集地區大部分地廣人稀,遠離負荷中心,要實現大規模開發利用,必須構建全球能源優化配置的平臺,即全球能源互聯網,使其成為共同應對人類氣候變化的重要平臺。
能源互聯網破電力能源危機
能源互聯網是互聯網技術、能源技術與現代電力系統的結合,是信息技術與能源電力技術融合發展。它最早在2014年被提出,旨在用互聯網的開放、互聯、對等、分享的特性對電力系統網絡進行重構,提高電網安全性和電力生產的效率,使得能源互聯網內可以跟互聯網一樣信息分享無比便捷。與單一的能源形式相比,能源互聯網具有安全、可靠、穩定與高效率優勢。
當前我國電力能源行業危機重重,主要表現在兩方面:
其一,傳統電力結構兼容新能源發電較困難。在新能源戰略下,風電和光伏在內新能源裝機正在全球迅速增加。這些新能源裝機中,既包括大規模集中式發電,也包括小規模的分布式發電,這些新能源發電同樣采用并網式發電。不過,由于布局不合理、輸配電設施建設滯后等原因,光伏、風電等新能源發電易出現“并網難”、設備利用小時低、能源浪費、安全事故頻發等問題。
其二,隨著經濟不斷發展,社會用電需求量越來越大,電力供需矛盾也逐漸凸顯。電作為一種特殊商品,難以儲存或儲存成本大。因此,需要一種新型技術,可以降低電的儲存成本,從而在一天的用電高峰和非高峰時間段智能調節,解約資源。
憑借以上優勢,能源互聯網將大有可為。一方面,能源互聯網在安全、可靠、穩定以及利用率等方面技術優勢明顯,解決了電力系統的接納新能源的問題;另一方面,能源互聯網有利于推動電力資源的協調互補和優化配置。
除此之外,能源互聯網還能提高需求側管理精細化和用戶用電個性化水平。基于高度信息化的基礎設施,以及大數據分析技術,售電企業能夠針對不同電力消費群體的用能習慣進行分析,來制定針對不同消費群體的個性化用電服務模式,同時用戶也將有更多的用電模式選擇。
能源互聯網投資潛力凸顯
前瞻產業研究院提供的《2016-2021年中國能源互聯網趨勢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我國已成為可再生能源第一投資大國,以投資增速20%計算,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與相關產業鏈增加值將可超過6000億美元,能源供應與新增能效投資市場規模將達到3000億美元。
頻繁的政策獲利下,能源互聯網將逐漸走向實際應用,市場空間不斷打開,并成為能源領域的重心,投資價值也將不斷凸顯。能源互聯網價值鏈中,發電、輸電、配電與售電/用電是主要環節,圍繞四大環節開展業務的公司如發電企業、儲能企業、電網企業、設備制造企業等將迎來發展利好。
能源互聯網的價值鏈與參與者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圍繞能源互聯網價值鏈,又可將能源互聯網分為智能發電,智能電網,智能儲能,智能用電,智能能源交易,智能管理和服務6大板塊,其中,智能發電、智能電網與智能儲存是三大重心,值得投資者關注。
智能發電
以光伏與風電為代表的新能源是能源互聯網價值鏈的供給側龍頭,將對下游儲能和配電網發展。我國能源行業“十三五”規劃中,將光伏與風電兩大裝機目標進行了上調,其中光伏裝機目標從100GW上升至150GW,風電裝機目標從 200GW 上調至250GW,體現出國家對這兩大新能源的重視。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智能電網
目前聚焦在可再生能源并網消納問題上,新的發展形勢下,智能電網需要追求堅強柔性,提供高質量供電服務,以及在更高層面上“以用戶為中心”。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儲能領域
從儲能的技術路徑選擇上,抽水儲能受到地理條件的限制,規模發展存在瓶頸,而且其無法應用于獨立的微電網;而電池儲能從規模和使用環境上都有很強的靈活性。
在幾種電池儲能的技術中,目前最有潛力的是鋰電池,將是儲能發展的主要方向。未來,電動汽車儲能應用、可再生能源并網、分布式發電及微網、電力輸配、輔助服務、5個領域仍將是儲能未來最主要的應用領域。
全球能源互聯網可以克服清潔能源自身存在的缺陷,使大規模應用成為現實。由于跨洲跨國電網互聯具有顯著的時區差、季節差、電價差效益,將大幅提升清潔能源的安全性、經濟性和穩定性。到那時,棄風、棄光現象有望成為歷史。同時,終端用戶面對來自全球供給的能源,將會有更多樣化的選擇和更優惠的價格。由于全球能源互聯網解決了消納問題,風電、光伏發電、水電等清潔能源的開發規模就可以得到大幅度提高。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