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識別技術日趨成熟 生物識別產業發展前景分析
生物識別是指通過計算機與光學、聲學、生物傳感器和生物統計學原理等高科技手段密切結合,利用人體固有的生理特性來進行個人身份鑒定的技術,主要有指紋識別、語音識別、人臉識別、虹膜識別等技術。
目前,生物識別技術在個人身份識別領域已經獲得了廣泛的應用。傳統的精準識別采用鑰匙、磁卡、密碼和口令等方式,痛點是容易丟失、被盜,使用安全性不高。基于生物特征的個人身份識別技術不需要記憶密碼、不會丟失、難以被復制,不僅使用方便,而且安全性高。
生物識別技術發展至今已經歷了兩代演進歷程:第一代生物識別技術是體表信息識別,例如指紋、掌紋、人臉、虹膜等;第二代生物識別技術是利用體內信息進行識別,是人肉眼無法看到的體內形狀和特征,例如指靜脈識別。相比第一代生物識別技術,指靜脈以其活體認證、高度防偽、無法復制的優勢,被業界稱為全球最頂尖的生物識別技術。
隨著生物識別技術應用的逐漸普及,應用系統已經從較簡單的商業應用級產品(如門禁、考勤等)和消費類產品(如指紋門鎖、指紋U盤等)逐漸深化,擴展到涉及公共安全、國家安全及公共利益等中大型系統,如警用指紋與人臉自動比對系統、生物特征護照系統、社會保險系統、出入境管理系統、智能監控、黑名單追逃系統等等。
與傳統的密碼檢驗方式相比,生物識別技術基于人的生物特征具有易測量、排他性以及終身不變的特點,因而有檢驗快速、結果更精準的優勢。如支付寶的人臉識別技術,精準率可達99.5%,遠高于人眼97.52%的準確率水平。基于以上優勢,生物識別顯然更適應互聯網時代,用戶對信息安全以及信息的快速處理與反饋的需求。
當前全球生物識別市場中,北美占據份額最高,達33.5%;其次是亞太地區,為23.8%;再然后是歐洲、中東和印度、中南美洲、非洲地區,市占率依次為16.5%、11.0%、9.1%和6.1%。
美國是全球主要的生物識別市場,目前規模在10億美元級別。“911”事件發生后,全美在115座機場和14個主要港口設立了“美國訪客和移民身份顯示技術”系統,采用指紋識別、人臉識別與虹膜識別等技術驗證訪客與移民信息;同時27個免簽國公民去往美國,都必須持有生物識別護照。
2009年全球生物識別市場規模為34.22億美元,2013年生物識別市場規模接近98億美元,2014年生物識別規模突破百億美元大關,預計2015年生物識別市場將上漲至130億美元,到2020年全球生物識別市場將突破250億美元。其中指紋識別市場規模將有130億美元,語音識別將有56億美元、人臉識別為24億美元、虹膜識別將有16億美元、其他生物是被技術將有24億美元。
2015-2020年全球生物識別技術行業細分市場規模預測(單位:億美元)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我國生物識別主要產品有考勤設備和系統、物理門禁產品、電子鎖具產品、身份認證識別(即邏輯門禁,在金融行業、電子商務、電子政務、軍隊、無線網絡服務等領域都有不少應用)等產品。與國外大部分應用都在政府和公共服務領域的重大型項目相比,國內生物識別市場超過90%均是小型商業部門應用,未來存在巨大發展空間。
國內生物識別市場較單一,過于集中發展指紋識別技術,指紋識別技術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幾乎是其他生物識別技術的總和,即大約為50%。指紋識別在眾多生物識別技術中,門檻最低,因此得到率先發展。
指紋識別技術目前在鎖具、考勤、門禁、電腦、銀行與保險柜、智能手機等多個領域已經得到應用。其中,在蘋果手機的示范效應下,近幾年,手機安裝指紋識別裝置成為標配,這進一步延伸了指紋識別技術的繁榮時間,隨著移動支付市場需求不斷上升,指紋識別裝置成本不斷下降,預計這一技術還將有爆發式發展的可能。
不過,作為接觸性的識別技術,指紋采集頭常常容易損壞,需要定期更換;約有5%的人指紋較淺,不易采集;再加上指紋識別對位置的要求較高,因此往往出現較高的抗真率,以上因素限制了指紋識別未來發展,這就為人臉識別帶來了發展機會。
與指紋識別技術相比,人臉識別精準度更高,且屬于非接觸式識別技術,操作更方便快捷。推廣方面,當前普通攝像頭可以作為傳感器,人臉識別主要依靠人臉識別軟件和算法進行處理,普通攝像頭可以作為采集人臉信息的傳感器,推廣起來成本比較低,客戶也較容易接受。
基于以上特點,人臉識別將可取代指紋識別在生物識別產業下一階段迎來較快發展。目前我國人臉識別技術已經在銀行機構,互聯網金融平臺等得到使用。預計人臉識別市場將快速爆發,到2015年,我國人臉識別行業市場規模可達到75億元,未來潛在的市場規模將超過千億。
受此利好影響,漢王科技、科大飛訊、歐比特、川大智勝、賽為智能、上海普天、佳都科技等人臉識別概念公司未來發展去前景值得期待。
除了人臉識別之外,未來虹膜識別也具有較好的發展潛力。虹膜識別是目前生物識別技術中精準度最高的一項技術,它具有誤識率低、難偽造、難復制、生物特征不易損傷的特點,理論上將比指紋識別與人臉識別更加精確可靠,基于以上特點,未來安防、國防、電子商務等多種領域的應用,必然會以虹膜識別技術為重點。
前瞻產業研究院提供的《2016-2021年中國生物識別技術行業市場調研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顯示,2010至2014年,國內生物識別市場平均增長率保持在60%以上,2014年生物識別市場規模為80多億元人民幣,預計到2015年中國生物識別市場規模可突破100億元,2020年生物識別市場規模將突破300億元。
中國生物識別技術行業市場規模與預測(單位:億元)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結合國外生物識別產業發展軌跡,未來國內生物識別產業將有以下發展趨勢:首先,生物識別均衡發展。指紋識別技術一家獨大的局面將被打破,未來語音識別、人臉識別、虹膜識別等多種技術可百放齊放,共同發展;
其次,多技術融合發展成主流。隨著信息安全問題日益突出,市場需求日益強烈,技術整合融合(采用兩種或以上的生物識別技術,如指紋與人臉識別搭配;指紋、人臉再加虹膜識別等)進一步確保信息安全成為發展大勢。
最后,產業集中度將不斷提高,從2002年迄今,國外生物識別產業經過競爭淘汰以及大量的并購重組,生物識別公司數量下降至100余家,上規模的重要企業甚至不足15家,未來產業優勝劣汰將在我國出現。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