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見2019:《2019年中國健康體檢產業全景圖譜》(附發展前景、市場規模、競爭格局、發展趨勢等)
根據2009年衛生部《健康體檢管理暫行規定》的定義,健康體檢是指通過醫學手段和方法對受檢者進行檢查,了解受檢者健康狀況、早期發現疾病和健康隱患的診療行為。具體來講,健康體檢包括收集健康信息、建立健康檔案、評估預測健康走向、制定并實施健康計劃及健康跟蹤管理等。目前,健康體檢服務行業主要還是對體檢者提供專業的體檢服務;未來,在專業健康體檢服務的基礎之上,或將對體檢對象進行健康管理將成為行業的發展方向。
民營體檢中心嶄露頭角,互聯網巨頭、金融巨頭涉足健康體檢產業
健康體檢產業上游主要包括相關儀器設備和醫用耗材,一般醫療器械的市場分散程度也較高,如果體檢中心對醫療器械的采購量大,對上游的議價能力就強;下游為個人客戶或單位團體客戶,公司客戶的好處是一次性成交大量訂單,但是體檢中心對此議價能力不強,利潤不夠高,而吸引個人客戶的能力,也與流量分不開——幾家最大的民營體檢機構都在電商平臺上開店、與信用卡合作、與保險公司合作;中游包括公立體檢中心和民營體檢中心,目前民營體檢中心發展迅速,市場份額穩步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介于我國健康管理服務形式單一,95%以上的健康管理服務仍以體檢為主,互聯網巨頭與金融巨頭等早已介入健康體檢產業,試圖將體檢與保險、購藥、尋醫等深度結合,完善檢后服務,打造以健康體檢為入口的健康管理體系。2018年,美年大健康自身也推出極具創新意義的重量級健康管理產品“美年好醫生”,從單一體檢服務邁向“檢、存、管、醫、保”全程保障,開創3.0健康管理新時代,大幅拓展和提升了收入成長空間。
健康體檢行業市場規模和行業前景分析
1、我國健康體檢覆蓋率落后于發達國家
全球健康檢查發展最早始于1908年美國士兵體檢;1970年國際健診學會于美國成立。國際健診學會(IHEA)分為3個區域:北美洲和南美洲為一個區域;歐洲、非洲、中東為一個區域;亞洲和澳洲為一個區域。
而我國健康體檢行業起步較晚,主要經歷了指令性體檢階段,目前處于預防保健性體檢階段。
因此,我國相對其他發達國家,國民健康體檢覆蓋率仍然較低。據相關公開資料顯示,2017年我國國民健康體檢覆蓋率為32.68%,而美國、日本都超過73%,德國更是超過95%。
2、城鄉居民醫療保健支出占消費支出的比例分別提升至10.03%和7.50%
人們的消費能力是影響健康體檢消費需求的重要因素。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勢頭良好,人均可支配收入及消費能力逐年提高;隨著城鎮居民健康意識的逐步增強,居民的健康消費需求大幅增長,人均醫療保健支出自2000年起大幅增加,個人客戶在體檢客戶結構中的比例逐年增加,有力的推動了健康體檢行業的發展。
近幾年,我國城市居民的醫療保健支出和農村居民醫療保健支出占比呈上升趨勢。2018年第一季度,我國城市和農村居民醫療保健支出占比分別為10.03%和7.5%。
3、健康體檢人次預計達到5.63億人次,市場規模達到1498億元
根據衛生部發布的第五次衛生服務調查的結果,超過77%的兩周患病是慢性病,在城市這一比例超過了80%,男性慢性病患病率為31.00%,女性為35.05%。眾所周知,慢性病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發展的過程,定期的健康體檢對于慢性病的預防和早期診治具有重要意義,尤其是一些腫瘤疾病的發病早期多數是可以治愈的。總體來看,慢性病發病率的居高不下有力的推動了健康體檢行業需求容量的增加。
近幾年,國民生活水平提高、健康觀念深入人心,以及消費升級,國民健康體檢行業的市場需求旺盛,呈現井噴發展的趨勢。從健康體檢人次數來看,健康體檢人次從2011年的3.44億人次增長到2017年的5.01億人次,年復合增長率約為4.66%。據前瞻預計,2018年全年,我國健康體檢人次有望達到5.63億人次。
2016年我國體檢市場規模已經超過1100億元,2017年市場規模突破1300億元。據前瞻預計,2018年全年,健康體檢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498億元。隨著人們對健康的日益重視以及體檢人次的增加,我國健康體檢市場前景巨大。
4、我國健康體檢市場規模將達到1680億元
美國健康體檢與健康管理研究人員經過20多年的研究,得出了健康體檢與健康管理的“90%vs10%”規律,即通過健康體檢和健康管理,90%的個人和企業的醫療費用會降低到原來的10%;而未做健康體檢和健康管理的10%的人,醫療費用比原來上升90%。可見,健康體檢可以有效節省醫療費用支出。而目前我國的醫療模式是:90%的醫療資源集中于疾病的中晚期治療階段,中晚期病人比例高,是看病貴的一個重要因素。國家實行的新醫改旨在解決看病難及看病貴的難題,定期的全面健康體檢可以早期發現疾病,是解決看病貴的根本途徑。
與醫院診療服務相比,體檢服務可以說具有“低投入、高回報”的特點;同時,由于目前健康體檢不屬于基本醫療范疇,尚未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報銷范圍,因而,健康體檢機構基本上是社會資本投資的盈利性醫療機構;體檢服務的特點也決定了其“低競爭、高利潤、穩發展”的經營特點,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形成了一個“黃金投資區”,成為一個新的投資熱點。據前瞻預計,2019年,我國健康體檢市場規模將達到1686億元,到2024年,市場規模達到3284億元。
與公立醫院相比,民營健康體檢機構能提高更加人性化、個性化、專業化的醫療服務及更好的醫療環境。預計在未來的5年,民營健康體檢機構仍會保持較高的增長趨勢。據前瞻預計,2019年,專業體檢機構市場規模達到185億元,到2024年,規模達到558億元。
民營健康體檢市場競爭格局分析
1、民營健康體檢競爭格局由三足鼎立改成兩強爭霸
專業健康體檢這個醫院不太好做的業務,成為了民營資本做醫療的起點。中國國內的體檢機構,包括醫院、衛生院、社區衛生站和民營體檢機構等,其中民營的專業體檢機構的興起時間僅為十余年。
從政策扶持來看,2009年3月,國務院出臺《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提出要積極促進非公立醫療衛生機構發展,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投資方式多樣化的辦醫體制。2010年5月,《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出臺,指出要支持民營醫療機構承擔公共衛生服務、基本醫療服務和醫療保險定點服務。2010年11月,另一份文件出臺,《關于進一步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的意見》要求放寬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的準入范圍,鼓勵社會資本進入醫療服務領域。私立醫院受制于醫生多點執業的實際操作難度,增長受限。但體檢沒有醫生的限制,不需要承擔診斷與藥物流通功能,很快發展起來。
2004年,原解放軍總醫院腫瘤內科主治醫師韓小紅創立了慈銘體檢,張黎剛創立了愛康網,俞熔創立了上海天億(后更名為美年大健康產業);2007年,愛康網與上海國賓健檢合并為愛康國賓;2011年,美年大健康產業與沈陽大健康合并,成為美年大健康,與愛康國賓、慈銘體檢形成民營體檢“三巨頭”的競爭格局;2011-2014年,民營體檢連鎖市場在一系列合并后起步,格局分散,慈銘體檢、愛康國賓、美年大健康三者都以“自建+并購”的方式搶占市場。
2014年,慈銘IPO失敗后,美年與慈銘簽訂收購協議,分兩批收購慈銘股份;2017年7月,證監會并購重組委工作會議,美年大健康收購慈銘體檢的交易獲無條件通過,美年大健康與慈銘體檢持續了三年的并購落下帷幕。民營體檢市場原本美年大健康、慈銘體檢、愛康國賓“三國鼎立”的局面,隨著美年大健康收購慈銘體檢變為了“二元對立”。
2018年3月,阿里巴巴集團和馬云的云鋒基金聯合向愛康國賓提出收購提議,進行私有化。目前,這一私有化要約已經被愛康國賓董事會接受,雙方最終商定的要約收購價格為20.6美元/股,對應88億元人民幣的私有化估值。
未來,隨著我國專業體檢市場日趨成熟,經營不規范、實力較差者將會被淘汰,市場將主要由經營管理完善、信譽口碑較好的幾家占據,市場集中度會逐步提升。
2、愛康國賓私有化歷程坎坷
愛康國賓是中國領先的提供體檢和就醫服務的健康管理機構,是由愛康網和國賓健檢組建成立的聯合服務機構。作為民營體檢雙雄之一的愛康國賓,自2015年8月開啟私有化之路至今,期間與另一民營體檢巨頭美年大健康糾葛不斷,阿里系、中國人壽等巨頭也紛紛入局愛康國賓的私有化,如今終于塵埃落定。
2014年4月,愛康國賓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股票代碼KANG。2015年8月,愛康國賓CEO張黎剛及其附屬實體、方源資本組成的財團的非約束力要約,準備以每股美國存托股(ADS)17.8美元的價格私有化愛康國賓。2015年11月,美年大健康殼公司江蘇三友宣布與平安、紅杉、凱輝私募等多個公司組建買方團,向愛康國賓董事會及其特別委員會提交私有化要約。2015年12月,愛康國賓啟動“毒丸計劃”,以阻止江蘇三友的惡意收購;隨后,引入云鋒基金和中國人壽這些實力強大的伙伴作為后盾。2016年6月,張黎剛撤回其私有化提案,隨后美年健康撤回私有化要約,中國人壽也退出戰局,云鋒基金成為了愛康國賓私有化的惟一競購方。2018年3月,愛康國賓接受由云鋒基金和阿里巴巴發起的私有化收購要約。至此,愛康國賓私有化收官。
3、美年大健康并購擴張拒絕“剁手”,發展壯大全靠買買買
近年來,布局極快、并購速度極為凌厲,美年大健康并購深圳瑞格爾、深圳鴻康杰、北京綠生源、武漢一博、常熟漢慈、貴州康源、安徽博瑞康、慈銘體檢、美兆體檢等等不同大小規模體檢機構,迅速進入當地市場。在成為龍頭之后,以“上市公司+PE”方式不斷做大生意、做大市值,目前美年大健康成為中國最大的民營體檢機構。
目前美年健康集團旗下擁有:美年大健康、慈銘體檢、慈銘奧亞健康管理醫院、美兆健康四大品牌體系。2017年年報披露的400余家店鋪數量中,美年大健康控股146家、參股155家、在建超過100家;慈銘體檢控股60家、參股5家;美兆體檢控股2家、參股3家;奧亞體檢參股7家。業內人士指出,體檢中心為重資產運營模式,成本較高,建成后一般兩到三年內才能進入盈利期。
4、美年大健康“大躍進”式擴張,2018年戰略目標超過600家
2015年,美年大健康借殼江蘇三友時發布的重組方案顯示,截至2014年12月31日,美年大健康擁有94家體檢中心。2015年年報披露,擁有超過100家控股體檢中心,覆蓋全國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40余個主要城市,是國內規模較大、分布較廣的專業健康體檢機構。
根據美年大健康2017年報,美年大健康2017年營業收入達62.3億元,相比2016年營業收入30.8億元翻一倍。其中,體檢業務收入占據絕對主體地位,達98.5%。營收翻倍的背后,是美年大健康通過收購、合并等手段的急速擴張,2017年,美年大健康實現非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共24家
據美年大健康2018年度財報披露,到年底基本實現全國600家專業體檢中心的布局目標,覆蓋除港澳臺以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區。
5、三年營業收入提升三倍,美年健康步入高速增長之路
2015年借殼上市后,美年健康步入了高速增長之路。從營收增長看,公司2015年至2018年營收年增長率逐年提高,2015年公司營收為21.01億元,2018年已達到84.54億元,是2015年營收的近4倍;從凈利潤增長看,公司近三年凈利潤年增長率增速較快,略低于營收的年增長率。從公司業績增長來看,公司經營情況無疑是優秀的。
2018年,美年健康不斷鞏固和發展團檢市場,積極拓展個檢市場,順應民眾健康消費升級,不斷推出膠囊胃腸鏡、基因檢測、冠脈核磁、AD早期檢測、眼底人工智能等技術領先的高端體檢產品,極大的豐富了體檢套餐的內涵,個檢占比和人均客單價保持較快增長。
健康體檢行業投融資近況分析
截至2018年12月,行業內發生較大的投融資事件有7起,金額最大的達到了3.4億美元。
健康體檢行業亂象頻曝光,政策指導規范化刻不容緩
2018年12月2日,著名民營健康體檢機構愛康集團董事長兼CEO張黎剛在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曝出行業內“假體檢”的丑聞,引發社會轟動。隨著我國健康意識增強,行業市場規模不斷增長,但由于政策建設相較落后,阻礙了行業良性發展。
1、健康體檢行業亂象頻曝光,惡性價格戰是罪魁禍首
張黎剛所說的“假體檢”,指的是我國某些體檢機構存在用護士假冒醫生看超聲、沒有對抽血樣本做檢查直接給患者出報告的情況。今年我國健康體檢行業亂象屢遭曝光:假冒醫生簽字、超出批準范圍進行診療、檢查報告結果存在問題等,各種亂象層出不窮,讓民眾心慌。
我國體檢亂象的背后,是企業為獲利在作祟。一家占地2000-3000平方米的體檢中心,開業投資大約2000-2500萬。其中,設備費用(放射性診斷、B超、內窺鏡、五官檢查、紅外線成像等)占50%左右,約1000-1200萬;剩下人力資源、裝修成本、場地租金等合計50%。
以上是開設一家健康體檢機構的基本成本,據行業人士分析,若部分體檢機構開業時投入資金不足,沒有采購分析儀器的話,都得交至第三方機構外包檢測,承擔一大筆檢測費用;即使配置有分析儀器,分析試劑的價格同樣不菲。
根據新華社記者的報道,某健康體檢機構原價7000元的包含多項腫瘤篩查項目和抑癌基因檢測項目等高達45項檢查項目的套餐,以打折的形式銷售,只需要699元;而另一家健康體檢機構的煙酒代謝基因檢測原價需要3800元,也采取接近五成的折扣以1980元的價格銷售。低價折扣不禁讓人對某些健康體檢機構是否真的有對采集的樣本進行精準分析,得出體檢結果產生懷疑。為了獲利和攬客,行業內展開惡性價格戰,壓縮成本是機構唯一的手段,結果都由普通老百姓承擔。
圖表18:某健康體檢機構檢查項目價格
2、政策將逐步指導行業規范化
目前,我國健康體檢行業仍處于政策體系建設初期,專業性的政策法規、條例數量非常有限,沒有專門的規章制度和審核標準,健康體檢市場門檻很低—設立體檢中心、開展體檢服務的準入條件只有兩個:專業醫療機構,從事健康檢查的行業工作人員具有資格證和行醫證。近期健康體檢行業亂象事件引發社會關注,2018年10月,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健康體檢機構管理促進健康體檢行業規范有序發展的通知》,要求各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要依據《健康體檢管理暫行規定》、《健康體檢中心基本標準(試行)》、《健康體檢中心管理規范(試行)》嚴格把控體檢機構的準入門檻,加強監管,對違法違規行為依法依規嚴肅處理。未來,政府或將出臺更多的政策促使行業內企業進入良性競爭、健康發展,不斷規范體檢機構,淘汰低劣企業,凈化體檢市場。
體檢機構健康管理服務單一,發展醫用可穿戴設備優勢、挑戰并存
目前,健康管理(體檢)機構的健康管理服務較為單一,95%以上的健康管理服務仍以體檢為主,缺少檢后服務。而我國慢性病呈現“患病人數多、患病時間長、醫療成本高、服務需求大”的特點,而醫用可穿戴設備可改變醫療模式,降低醫療成本,解決醫療資源分布不均問題。
一是能夠動態監測健康指標,及時獲得的反饋與幫助,幫助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有助于應對慢性病高發的挑戰;二是能夠提升效率,減少就醫次數,節約醫療費用和人力成本;三是我國的醫療資源供給矛盾突出,優質醫療資源主要集中于北上廣和東部沿海省份的大城市,醫用可穿戴設備能夠幫助身處偏遠地區的慢性病患者獲得遠程的醫療支持。但同時,我國醫用可穿戴設備的發展還面臨四個方面的挑戰。
健康體檢行業發展趨勢分析
目前人工智能應用火熱,在體檢行業應用前景廣泛,如個性化就診體驗、醫學影像理解、電子病歷挖掘等應用。在人工智能的助力下,醫療問題可逐漸轉化為慢病管理和預防問題,將極大地促進體檢行業的發展。
1、體檢行業分級管理體系建設有待加強
目前健康體檢準入資格在國內各地并沒有充分貫徹,而具備健康體檢準入資格的體檢機構規范化程度亦不樂觀,行業亂象頻發。健康體檢行業分級管理體系建設有待加強,如對高等級健康體檢機構服務項目類別、服務收費定價等方面實施更多的差別化政策。現今公立醫療機構基本服務項目價格已實施“更高等級,更高收費”政策,如廣東省珠海市二級公立醫療機構基本服務項目價格按不高于三級公立醫療機構基本服務項目價格的90%確定,可減少體檢機構亂收費現象。
2、健康管理服務種類增加或成未來體檢行業發展關鍵
大部分體檢機構健康管理服務提供單一,以體檢為主,而檢前咨詢服務、檢后健康評估與干預跟蹤服務稀少。以美年大健康為例,美年大健康的健康管理措施集中于制定診后健康管理方案、提供膳食指導等非醫學手段,而的功能醫學研究疾病早期預警跟蹤信號包括免疫功能失衡、腸道功能下降、荷爾蒙失調、代謝失衡、自由基過多等尚未普及,操作規范性、檢后診療服務等方面有待加強。艾媒咨詢分析師認為,未來健康管理服務種類增加或成體檢行業發展關鍵。
3、健康體檢差異化服務或成體檢機構業績增長重要突破口之一
中國體檢服務內容同質化較為嚴重,體檢機構的多樣化和差異化服務(如家庭醫生服務、VIP會員服務)的發展,有利于推動體檢機構的業績增長。公立醫院體檢機構具有較高的健康管理和診斷治療水平,但用戶等候時間過長、醫師服務態度意識不足、科室轉診機制不順暢,并不適應中產階層日益提高的體檢服務需求。而民營專業體檢機構服務環境較好,服務人員較多,有利于爭奪高端客源人群。艾媒咨詢分析師認為,未來健康體檢差異化服務或成體檢機構業績增長重要突破口之一。
4、體檢報告數據指標解讀成改善體檢服務重要內容
目前國內的體檢報告大多關注體檢者體檢期橫截面數據指標,未結合調查問卷和醫師咨詢考查體檢者的長期和全面的身體狀況,容易出現假陽性和假陰性的情況。另一方面,體檢機構部分數據指標應用不嚴謹,這類指標在健康人中可能會出現不準確性,其數值的正常或異常會造成體檢者錯誤的放心或過度的緊張。最后,后續的體檢指標監測有待改進,體檢者的時變健康狀態難以得到全面的觀測。
更多數據請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健康體檢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
前瞻產業研究院 - 深度報告 REPORTS
本報告前瞻性、適時性地對健康體檢行業的發展背景、供需情況、市場規模、競爭格局等行業現狀進行分析,并結合多年來健康體檢行業發展軌跡及實踐經驗,對健康體檢行業未來...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