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創新才有出路
嚴重“過剩”的電視劇大國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2011-2015年中國電視劇行業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2010年我國電視劇的產量為436部、1.47萬集,分別較上年增加8.5%和13.7%;每天生產約40集,平均每部約34集,為世界第一電視劇生產大國(美國2010年產量約為4000集)。目前,我國雖然每年有高達1萬余集的產量,但真正能在電視臺播出的電視劇僅僅8000集左右。2009年我國投入到電視劇上的資金達63億元,但創造的產值卻不足17億元,這樣的產業現狀已經維持了三年。前瞻產業研究院電視劇行業研究員郭雪麗指出,整個電視劇行業的風光僅靠幾部電視劇做支撐,更多的錢打了水漂,看似“巨無霸”的電視劇行業,不得不正視“產能嚴重過剩”的問題。
2007-2010年度全國電視劇生產發行部數和集數(單位:部,集)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2011-2015年中國電視劇行業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資本過熱,創新不足
2009年,華誼兄弟登陸創業板,開啟了國內影視企業上市的先河;2010年10月,中國電視劇第一股“華策影視”登陸創業板;2010年12月,“博納影業”在紐約納斯達克交易所成功上市,成為了第一個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影視公司。2011年,將有中影集團、上影集團等近十家影視企業在國內或海外上市。隨著投融資渠道的增多,各路資金開始用涌入影視產業中。
但2010年的電視劇行業呈現出“只有資本,沒有創新”的局面。各類翻拍、重拍劇不斷涌現,讓觀眾審美疲勞。如名著改編無疑是2010年電視劇創作生產的熱門現象。“紅樓”、“三國”等四大名著你方唱罷我登場,將電視銀屏攪和得沸沸揚揚;《四世同堂》、《茶館》等新文學名著也紛紛被改寫重現在電視屏幕;《林海雪原》、《青春之歌》、《敵后武王隊》、《野火春風斗古城》等一批當代文學名著也陸續被改編重拍。在這些劇目大勢宣傳的同時,取得的效果卻不甚理想。
質量取勝,內容為王
雖然國內目前從事電視劇制作的機構有4000多家,但只有三分之一的能夠盈利,三分之一基本持平,剩下三分之一處于虧損狀態。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10年全國電視劇廣告投放時間比上年減少了26.7%,但廣告收入卻增長了2.54%;省級衛視2010年電視廣告投放時間比上年減少了28.52%,但廣告投放額度依舊上漲了31.61%。電視劇廣告播出時長大幅減少,廣告投放額度依舊上漲,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電視劇競爭已進入“質量取勝,內容為王”的時期,單靠播出數量增加未必是最好的擴大市場占有和盈利之道。
郭雪麗認為,中國不乏電視劇的市場和客戶,但缺的是優質的電視劇。所以,中國電視劇行業的實質性問題,不是電視劇產量絕對過剩,而是缺乏精品的相對過剩。對于電視媒體來說,質量是把握主動權、提高競爭實力的堅實前提,創造出更富新意的電視劇才是取勝之道。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