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外包:中國藥企發展新趨勢
進入21世紀以來,西方藥品研制投入逐年攀升,但是因此帶來的新藥品種卻逐年下降,國際醫藥公司也面臨著越來越激烈的競爭和困難,因此,對于制藥企業而言,外包是最優選擇。
醫藥外包,已成為全球醫藥行業的大趨勢。據英國Antisoma公司統計,目前世界上35%的制藥公司都實行外包。另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生物醫藥外包行業深度調研與投資潛力分析報告》顯示,目前全球醫藥研發外包市場正以每年20%-25%的速度增長,2009年全球醫藥企業有約305億美元的研發業務外包給獨立的第三方實驗室,2010年市場規模已達到360億美元。
對于中國市場來說,我國中小企業技術薄弱、人力儲備不足,新藥研發的成本并非每個企業都能承受,與其勉強度日,不如迂回發展。選擇為大公司提供研發外包服務,無疑使那些有志于新藥研發的企業在短期效益與長期戰略之間找到了一條“進可攻、退可守”的發展之路。
中國是新興醫藥市場中外包服務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據前瞻產業研究院醫藥行業研究員向君介紹,目前在全國形成了以藥明康德、睿智化學、查士睿華、方恩醫藥等企業為代表的近千家生物醫藥外包服務企業,外包服務規模達40億美元,平均每年以25%的速度增加。
目前,北京、上海、天津等多個城市都把醫藥外包服務列入當地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的重要內容,將其確定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北京主要在藥物非臨床研究和藥物臨床試驗、藥物代謝研究等領域優勢明顯,上海的優勢在于化學合成和藥物非臨床研究及藥物臨床試驗。
同時,隨著中國醫藥政策的不斷規范完善,新藥研發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從以往的跟蹤仿制向自主知識產權創新藥物研發過度。能夠承擔的研發業務也從藥物合成、活性成分生產、臨床試驗,拓寬到藥物合成、藥代動力學、藥物安全性評價、三期臨床等,促進中國CRO快速崛起。盡管我國目前僅有5家左右的外包公司能夠提供一站式全覆蓋新藥研發服務,但2010年我國CRO市場規模已達到170億元,在張江產值過億元的CRO公司已經超過15家。中國已經超過印度,成為亞洲研發外包的首選地。
隨著我國國內知識產權環境的改善,越來越多的歐美大型醫藥公司選擇國內企業作為外包合作對象。全國共有400多家醫藥研發外包企業,主要聚集在北京中關村、成都高新區、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等地,從事化合物研究、原料藥研究、制劑臨床前研究、臨床研究等細分領域的研發外包工作。
目前中國CRO的市場規模還不是很大,但是其“高附加值、高利潤率”的行業特征吸引了風投資本的青睞。
圖表:中國CRO市場主要投融資案例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生物醫藥外包行業深度調研與投資潛力分析報告》
2011年3月,以綜合服務獨辟蹊徑的美迪西則吸引了戰略投資伙伴達晨創投的加盟,力爭3年內登陸創業板。與此同時,國內多家CRO企業如泰格醫藥、美迪西等也已經啟動境內上市計劃。
前瞻產業研究院醫藥行業向君研究員認為,中國醫藥外包市場,以其巨大的疾病資源和醫療市場、良好的臨床試驗條件,顯示了巨大的投資潛力。
未來幾年,歐美市場的增長率預期會下降,而亞洲新興市場的增長率預期將到達11%-14%,這將給亞洲國家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作為中國最大的競爭對手的印度,已開始采取措施促進醫藥外包市場的發展,并把醫藥外包看作是未來醫藥增長的“勢在必行戰略”。我國也必須迅速行動起來,通過組建戰略同盟、加快配套的基礎設施和研發基地建設、成立行業協會等措施,來整合各方面的技術上風,打造核心競爭力。
此外,從國外大型醫藥外包企業成長的經驗來看,提供“全能型服務”是外包的關鍵。中國醫藥外包企業除了服務好跨國藥企之外,打造一站式研發服務的綜合型外包平臺更是重中之重。在這一模式下,資源的聚合效應發揮到極致。而在我國新版藥品GMP正在推行的時刻,這種全新的外包模式無疑將為渴求新產品的國內生產企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也必將是未來中國醫藥外包的主流模式。
值得關注的是,我國醫藥外包行業在顯示其成長性的同時,也存在著一定的市場風險如:宏觀經濟波動風險、政策風險、技術風險等,而且CRO行業長期存在著一定的技術壁壘。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研發投資的規模越來越大,研發成本也越來越高。CRO在新藥研發中所處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大型制藥企業的外包/獨立研發比例越來越大。CRO屬于技術密集型的產業,專業化的水平和科研人員對其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隨著人員流動性的加大及研發技術的不斷更顯換代,CRO企業也存在著技術被替代的風險,存在著有可能喪失知識產權、喪失項目控制、喪失自有專長、“低質量”的認知等風險。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