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地產:凌寒獨自開
2011年即將成為歷史,調控貫穿全年的經濟主動脈,“控”成為房地產市場的主旋律,商品房投資與買賣進入寒冬。
隨著商品房限購令在全國的發力,已對投機性需求產生了明顯的擠出效應,部分資金已陸續抽離住宅市場,轉而流入商業地產,致使非住宅的商業地產成為寒冬中的一朵奇葩。
展望2012年,調控政策依然沒有松綁的跡象,銀行信貸將維持從緊態勢,住宅類商品房勢必持續萎靡,而“不限購”、“不限貸”的商業地產,將成為房企突破和轉型的重要方向。
調控下的地產業寒冬
受環球經濟形勢惡化的影響,2011年,我國政府陸續出臺各類調控措施,抑制樓市過快增長。在此作用下,2011年房地產市場萎靡不振,新房、二手房成交應聲而落,土地拍賣市場頓時冷清不少,流入地產行業的資金規模也大幅縮水,調控下的市場寒風陣陣。
受調控政策影響最直接的當屬新增住宅類商品房。
據國家統計局12月18日公布的數據顯示,11月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價跌幅擴大,新建商品住宅價格環比下降的城市有49個,首次超過50%。
在具有風向標意義的北京樓市,11月新建住宅價格同比漲幅創下2009年8月份以來的新低。據北京中原地產的統計數據顯示,截止12月27日,年內北京新建住宅總簽約面積為940萬平米,預計全年成交量在950萬平米以內,環比下降23%,甚至比2008年還減少了近200萬平米,創出最近十年的新低。
上海的一手樓市也不容樂觀。據中國房產信息集團的數據顯示,2011年9月上海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積僅為56.95萬平方米,同比下跌49.82%,交易量慘淡。10月,上海商品住宅成交面積僅為46.13萬平米,同比下降65.03%,成交量創下2008年同期以來最低水平。
隨著調控政策的逐漸深入,樓市寒冬迅速傳導至二手樓市場,限購令發威后,全國主要城市的二手房成交量都遭遇驟減,總體降幅達50%以上。
以北京為例。據北京建委網站數據統計顯示,截止12月27日,年內二手房住宅交易套數為120651套,預計全年在12.1萬套左右,較2010年和2009年分別下滑38%和55%。在新房銷售面積創下10來年新低的同時,北京二手房成交量也達到了近3年來的最低值。
在廣州番禺祈福新村,依托該社區生存的二手樓中介就多達3條地產街,包括鐘福廣場地產街、鼎泰茶業城地產街及和君地產街,中介機構上百家,從業人員上千人。但截至今年12月,和君地產街早已人去樓空,鼎泰茶業城也人走茶涼,鐘福廣場地產街也盛況不再,中介機構慘淡經營,許多地產中介紛紛轉行或提前返鄉等過年。
而往年紛紛搶奪土地的房企,今年也紛紛停下拿地的步伐,以往地王頻現的土地招拍會猛然冷清下來,許多地塊以低價轉讓甚至流拍。
今年以來,國內房企大都采取壓縮投資的辦法,謹慎拿地以減少支出,保利、金地、龍湖等內地房企明顯放緩拿地速度,廣州恒大更是宣布暫停拿地;在銷售方面,采取“以價換量”的策略,紛紛打折促銷。繼10月中海、龍湖、綠地等大型房企在上海低價推盤以后,11月深圳開發商接棒上海,萬科、招商、卓越等房企又掀起又一輪降價潮。
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監測中心的監測數據顯示,2011年前11個月,全國主要的130個城市土地市場總出讓土地地塊為24200塊,總出讓金為1.18萬億,比去年同期的1.7萬億減少了5200億,降幅高達30%。
受房地產市場銷售低迷的直接影響,各房企紛紛縮減投資規模。在銀根緊縮的背景下,房企從信貸市場獲取資金的難度加大。在A“股跌跌不休”甚至跌回十年前的情況下,資本市場融資更是無從談起。
2011年房地產市場的慘淡有目共睹,但與住宅類市場的急速下挫相反,國內商業地產增長趨勢明顯,商業地產悄悄開啟了新一輪的發展。
商業地產異軍突起
在住宅類商品房限購令發威之后,“不限購”、“不限貸”成為商業項目的最大賣點,投資客紛紛轉戰商鋪、寫字樓、公寓等商業項目。商業地產逆市利好,寫字樓、商鋪的成交量大增,租售價格也出現不同幅度的上漲。
前瞻產業研究院地產行業研究員高曉詩認為,在房地產調控政策趨于“常態化”和大力推進保障房建設的背景下,房地產行業突破和轉型勢在必行。預計在限購令退出之前,商業地產的政策利好因素仍將存在,商業地產也是房地產房企轉型的一個重要方向。
中國內地商業地產巨大的發展潛力,吸引了眾多港資及外資企業前來投資。11月28日,新加坡嘉德置地等外資房企斥資約65億元拿下重慶市中心某商業地塊,這是近期繼香港恒隆、仁恒置地、和記黃埔等港資房企搶奪內地商業地塊之后,又一次商業地產的大手筆投資。
面對外資房企對國內商業地產資源的大肆搶奪,保利地產、招商地產、合生創展等房企也紛紛發力,加大對商業地產項目的投資,大連萬達、粵海控股等已陸續展開商業地產項目的收購。
2011年1-10月,我國商業地產投資完成額7956.55億元,已超過2010年全年投資完成額,其中辦公樓投資2029.29億元,商業營業用房5927.26億元。萬科也表示,將在未來三至五年間,將持有性商用物業的投資比例逐漸增大到全部投資的30%。
2000-2011年商業地產開發投資額及占房地產資產投資額情況統計表(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2011-2015年中國商業地產行業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作為后起之秀的商業地產,雖然目前與住宅類市場的規模尚有較大差距,但因發展潛力巨大而倍受青睞,其復合增長率高達36%。
2011年上半年,京、滬、深、穗四地寫字樓銷售面積約為360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3%,深圳、廣州、成都、杭州的甲級寫字樓均價分別為50161、25715、15819、37339元/平方米,半年漲幅達24%、18%、7%、8%,其中深圳的中心西區商圈、廣州的天河北商圈漲幅更是高達27%和31%。
商業地產現貨熱銷,也促使了各地方政府土地市場供應向商業地產傾斜。數據表明,從2007年到2011年上半年,北京、上海、成都等地的商用土地供應出現了逐年大幅增加的現象。
從過去十年,全國130個主要城市推出土地的結構來看,住宅建設用地占比逐年下降。而相對住宅建設用地,商業建設用地在經歷近幾年10-15%的相對穩定水平后,出現了上升的趨勢。
前瞻產業研究院地產行業研究員高曉詩指出,對地方政府而言,住宅地塊的出售收益是一次性的,但商業地塊的出售則會帶來持續的GDP增長,其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不可比擬的。
城市的經營和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商業地產的發展,商業地產能夠形成人流的集聚,帶動消費增長,推動旅游業發展,拉動經濟增長,改善城市形象,同時,商業地產能夠帶動服務業的發展,拉動就業,是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因此各地政府都大力支持商業地產的發展。
“房地產企業紛紛進軍商業地產主要源于其收益的可持續性、增值性和溢價性,房地產開發企業在獲得收益的同時實現轉型。”高曉詩說。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