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梯行業的機遇與挑戰
近年來,隨著我國地鐵、車站、機場、碼頭等公共交通設施迅速發展,電梯、自動扶梯、自動人行道(統稱電梯)等特種設備大量服務于公共交通領域,成為人民群眾日常出行不可或缺的設備。同時,伴隨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深入,我國的電梯行業也正經歷著一個高速發展期。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2012-2015年中國電梯行業產銷需求與轉型升級分析報告》顯示,我國電梯產量從1990年的1.03萬臺增長到2011年的40多萬臺,年復合增長率達近20%,國內電梯需求量從2000年的僅3.72萬臺增長到2011年的45萬臺,到2011年底,我國電梯保有量達到201.06萬臺,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產銷和保有量第一大國。
近年政府采購項目已成為電梯市場一個新的增長點,政府項目主要集中于公共交通和基礎建設領域,投資力度較大,為電梯行業發展打開了新的局面。2011年,在1000萬套保障房的刺激下,我國電梯產銷量增長率均達到了23%。據測算,保障房大概有80%要裝電梯,2012年保障房電梯采購量依然可觀。根據2011年末召開的住房保障工作會議的決定,2012年國家計劃建設700萬套保障房,其中基本建成500萬套,電梯需求空間非常大,市場規模將繼續保持高增長。
但是對于政府采購市場而言,沒有常勝將軍,只要準備充分誰都有可能成為贏家。同樣,即使一個企業品牌很響,實力強大,如果在態度上不重視政府采購、不熟悉政府采購規則,也可能與中標無緣。前瞻產業研究院電梯行業研究小組預計,未來3到5年,政府采購電梯市場依然會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隨著更多電梯品牌的參與,政府采購市場競爭將變得更加白熱化。
我國人口基數較大,盡管電梯產量飛速增長,中國電梯的市場需求遠未達到飽和的程度。中國在用電梯的人均擁有量仍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與發達國家相比,則僅僅是1/10-1/20,隨著中國經濟逐步復蘇,在中國城鎮化建設加速的背景下,中國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仍將是全球最大的電梯市場
中國巨大的市場空間,使得電梯行業成為外資較早進入的行業之一,目前全球主要的電梯知名企業都在中國建立了獨資或合資企業,這些外資品牌憑借其先進的技術水平、管理理念和經營模式一直占據著高端電梯產品市場。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2012-2015年中國電梯行業產銷需求與轉型升級分析報告》顯示,2010年12家外資品牌約占中國65%的市場份額。而500多家本土電梯生產企業大多數集聚在中低端產品市場,同質化現象日趨明顯,主要表現為技術同質化以及營銷策略的同質化,讓中國電梯行業的發展遇到了瓶頸。
同時,近年來電梯安全事故頻發,企業生產面臨更高的技術和質量要求。根據國家質檢總局統計,從2003年至今,八大類特種設備的安全事故起數以及事故造成的人員傷亡數量的分類排位,電梯的安全事故一直在前三位。特別是2010年以來先后發生深圳地鐵1號線“12.14”自動扶梯事故和北京地鐵4號線“7.5”自動扶梯事故,造成乘客傷亡,引發較大社會影響。
2012年1月19日,國家質檢總局特種設備安全監察局發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公共交通領域電梯安全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電梯生產和使用單位以及各級質監部門采取更加嚴格有效的措施。意見提出,為避免事故,將推行由電梯制造單位對公共交通領域電梯的質量和安全性能負責的制度。
電梯的“節能化、環保化、科技化”已成電梯未來發展趨勢,電梯生產企業需要更大的投入和創新才能適應市場需求的升級。因此,電梯行業在享受良好機遇的同時,也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總體而言,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鎮化進程持續推進是電梯需求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受國家政策調控影響,近期房地產投資增速會有所放緩,但是“十二五”期間3600萬套保障房建設將提升對電梯的需求量,同時大量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節能改造更換和出口都將推動我國電梯的產量。
前瞻產業研究院電梯行業研究小組預計,到2015年,我國電梯產量有望突破75萬臺/年,其增長速度保守預測在20%左右。面對如此廣闊的市場前景,電梯生產企業要想在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在產品創新和升級上需硬功夫,避免同質化,同時能走在市場的前沿;同時還需關注政府采購這塊大“蛋糕”。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