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九”背后的航天經濟學
2012年16日18時37分,滿載著13億中國人夢想的“神九”,正式踏上了問天征程,同時也標志著中國已真正進入了航天經濟的新時代。
航天工程拉動經濟增長
航天經濟的產業鏈在各個經濟類別中為最長,從能源、鋼鐵、新材料、電子、機械、通信等行業,到航天服裝、航天食品涉及的紡織、服裝加工、農產品、食品加工等行業,一次航天活動所涉及的產業,涵蓋了日常生活中的各個領域。
航天大項目不僅帶動提高了相關技術的攻關突破,在工程實施后,還形成了大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利技術,為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培養大量專業技術人才。此外,航天技術向民品轉化,形成產業規模,具有可觀的經濟效益。
前瞻產業研究院航天經濟研究小組分析認為,航天事業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技術能力與成果可以廣泛地運用于國民經濟的其他產業部門,引發并促進其他產業的技術與產品創新,產生深刻的二次經濟效益,形成巨大的拉動效應。
據歐美多家研究機構評估,在航天領域每投入1元錢,將會產生8至14元的帶動效應。美國耗資240億美元進行阿波羅登月計劃,科技成果轉化為民用后,衍生出的產業價值超過2000億美元。從航天到民用工業的各個領域都從登月計劃中受益,計算機軟、硬件以及相關的信息技術迅速發展,推動了整個工業乃至全社會的信息化。而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美國的計算機信息產業飛速發展,成為推動形成新經濟形態的主導力量。
數據顯示,我國每年航天產業整體投入平均在上百億元,而其產值則會翻番,同時還可以產生5至6倍的輻射效果。通過“神五”、“神六”帶來的產業價值超過1200億元,到“神九”發射,總體的產業價值估計超過3000億元。今后10年,全球預計發射商用衛星700顆左右。作為具有發射能力的國家,中國從中獲得的利益也將十分可觀。
與此同時,航天經濟對民用工業企業也會產生直接或者間接的拉動效應。直接獲益在兩個方面,一是建設、激活或者完善企業研發體系與技術創新機制,形成自主知識產權與專有技術;二是提高產品執行的技術標準,向國際先進標準看齊,并提高企業在批量生產中的質量管理水平。據調查,中國近年來的1000多種新材料中,80%是在空間技術的牽引下研制完成的;有近2000項空間技術成果已移植到國民經濟各個部門。
航天工程項目的實施對我國經濟巨大的拉動作用由此可見一斑。
航空經濟助推經濟結構調整
當前,我國已經圈定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而航天產業無疑是戰略產業中的戰略產業,其技術創新的先導性之強、所帶動行業之多是其他任何產業所無法替代的。
以民用航天為例,中國的目標是建立一個包括國家產業基地在內的民用航天產業化集群,以推進航天領域高新技術產業化、規模化發展,并更多、更好地服務于國民經濟建設。
就航天產業本身而言,包括航天飛行器的研制和發射、地面設備和終端的研制生產、航天飛行器相關的運營與服務等,而航天技術可以帶動和促進的產業就更多,包括信息技術、計算機軟件、衛星通訊、遙感、測繪、定位導航、農業改良、新能源、空間材料、生物醫藥等。這些新興的產業對經濟的結構的調整將產生積極作用。
神九出征,實現與天宮一號對接,表明了中國經濟的整體基礎與生產力狀況有了新的飛躍,其工業體系與技術裝備已經基本齊備,中國的經濟社會已經有條件進入新的飛躍階段,接下來將是更高的標準、更多的自主創新、更大的社會進步,不僅意味著中國的技術與產業鏈已經延伸到當今世界的科技高端,同時也標志著中國的市場能量與潛在機會又有了新的拓展。
前瞻產業研究院航天經濟研究小組分析認為,航天經濟將對中國目前剛性的產業結構產生積極影響,也是從另一個層面助力中國經濟的結構調整,實現產業升級,同時也為經濟增加新的增長點和引擎。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我國“神舟”飛船帶動的航天經濟中,已經有少量民營企業的身影,但大多被限制在外圍基礎設備制造領域,航天工業的真正核心領域還鮮有中國民營企業的身影。相對于美國現階段開啟的“太空經濟”的市場化程度,我國還存在較大的差距。
我國航天經濟仍然存在民營經濟比重過低的問題,限制了航天經濟對國民經濟的長期促進作用,未來,應進一步提高航天經濟的市場化程度是關鍵。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