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讓城市的明天更美好
7月6日,日本電氣股份有限公司NEC在北京展示了眾多領域的解決方案,其中涵蓋由社會安全、醫療養老、交通物流、節能環保等構架出的一套整體的智慧城市整體方案,該方案以城市運營中心作為其核心戰略。自此,繼IBM之后,NEC成為又一家欲主導中國“智慧城市”建設的外國廠商。
未來之城的構想
根據聯合國人居署報告,全人類現在已有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但是這個重大的轉變過程遠未接近尾聲。全球城市化程度到2050年將達到70%,發展中國家的城市總人口數量將從2005年的23億增加到2050年的53億,增加一倍以上。由于中國迅速的城市進程,亞洲城市化進程將比非洲來得更早,預計2050年我國的城市化水平將達到70%。
隨著城市的數量和城市人口的不斷增多,城市被賦予了前所未有的經濟、政治和技術的權力,城市已不可避免地成為世界舞臺的中心,發揮著主導作用。與此同時,城市也面臨著人口膨脹、環境污染、交通堵塞、能源緊缺、住房不足、失業、疾病等方面的挑戰。
在新環境下,如何解決城市發展所帶來的諸多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成為城市規劃建設的重要命題。在此背景下,“智慧城市”概念提出。“智慧城市”是解決城市問題的一條可行道路,也是未來城市發展的趨勢。
2008年11月,在紐約召開的外國關系理事會上,創立于1911年的目前全球最大信息技術和業務解決方案提供商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發布了《智慧地球:下一代領導人議程》主題報告,提出了“智慧的地球”的概念。
隨著“智慧地球”概念的提出,IBM相繼推出了各種“智慧”解決方案,包括智慧的電力、智慧的醫療、智慧的交通、智慧的供應鏈、智慧的銀行業等。其中“智慧城市”是IBM“智慧地球”策略中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智慧地球”落實到實際的具體區域做法。
智慧城市理念對城市未來發展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四大方面:一是城市管理,即通過智慧化管理全面提高城市的綜合管理效率;二是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構建智慧城市的物聯網、互聯網、無線網絡、衛星定位、云計算、軟件設計等技術迎來新一輪的大發展;三是引發科技創新潮流;四是提供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前瞻產業研究院智慧城市行業研究員高曉詩指出,智慧城市所包含的范圍非常廣闊,我們認為未來最具市場潛力與投資價值的領域包括智能交通、節能建筑、電子政務、電子商務、醫療信息化和安防等領域。
據世界銀行測算:一個百萬人口以上的“智慧城市”的建設,在投入不變的情況下,實施全方位的智慧管理,將能增加城市的發展紅利2.5到3倍,這意味著“智慧城市”可促進實現4倍左右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并引領未來世界城市的發展方向。
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帶來了全球普遍的信息化浪潮,“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的理念也日漸深入人心,受到各國政府的歡迎。隨著物聯網技術、3S技術(GIS、GPS、RS)以及云計算技術的蓬勃發展,這些新技術與新應用正快速推進著智慧城市的建設步伐。
美國率先提出了國家信息基礎設施(NII)和全球信息基礎設施(GII)計劃,歐盟著力推進“信息社會”計劃,并確定了歐洲信息社會的十大應用領域作為歐盟“信息社會”建設的主攻方向;新加坡推出為期十年的資訊通信產業發展藍圖——“智慧國2015”計劃,意在達成新加坡成為一個由資訊通信所驅動的智慧國家與全球都市的未來愿景。
2011年以來,國內“智慧城市”建設步伐加快,大規模的城市信息化升級正拉開帷幕,并帶來產業鏈相關行業的發展。
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監測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自2010年以來,我國智慧城市發展興起高潮,在我國已列計劃和在建的95個智慧城市(區)中,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上海、廣東、江蘇三省市共有32個,占總數的三成以上,而寧波、上海、廣州、南京等城市已先后提出并啟動“智慧城市”戰略規劃和實踐項目,上海等城市紛紛將智慧城市建設列入“十二五”發展規劃;到2011年5月份,中國的一級城市百分之百提出了建設“智慧城市”的詳細規劃,有80%以上的二級城市也明確提出了建設“智慧城市”。
前瞻產業研究院智慧城市行業研究員高曉詩分析指出,智慧城市是當今世界發達國家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城市信息化進程中的前沿理念和探索實踐,是我國新一輪城市發展與轉型的客觀要求,也是提升城市品質和競爭力的必然途徑。
夯實信息技術 保障信息安全
智慧城市作為未來城市發展的趨勢,其構建的技術基礎主要包括信息通訊技術、物聯網、互聯網、衛星定位、云計算、軟件設計等方面,但在這些技術在未全面推廣應用的前提下,“智慧城市”的建設也蘊藏著巨大的技術風險。
首先,目前IBM“智慧城市”所使用的技術是傳統技術,并非云計算產品,而現在正處于云計算開始發展的初期,且云計算的發展必然引發IT行業發生革命性變化,新的軟件體系將會出現,現有軟件系統注定會在這場IT革命中被淘汰,智慧城市使用的傳統軟件系統存在淘汰風險。
其次,支持智慧城市運營的信息系統軟件危機目前還沒得到解決,當城市運營需求發生重大改變時,信息系統的維護成本將很高,甚至信息系統無法通過升級來滿足新的需求。
再有,智慧城市運營數據數量增長的危機沒有得到解決,當智慧城市運營數據達到一定極限時,運營支撐信息系統有可能無法正常運行。此外,智慧城市的建設過程中在信息系統方面還存在著不同應用系統之間數據關聯度不夠、不能實現數據通用的問題;城市與城市之間的數據孤立,存在更上層應用系統層面無法共享數據資源的問題。
智慧城市理念為未來城市發展展現了一幅美好藍圖,我國眾多城市紛紛展開智慧城市的研究規劃,部分城市已將智慧城市建設列入當前的發展規劃,然而作為一種以科技為核心推動力的城市發展戰略,我國智慧城市建設面臨著不少問題。
其一,物聯網等核心技術缺乏國家標準。
目前我國RFID技術在高頻領域主要沿用國際標準;但在關鍵的超高頻領域,標準仍由國外組織控制,我國若照搬國外組織控制的超高頻領域標準,未來將要支付大量的專利費用,大大增加中國企業的成本。
其二,國家信息安全問題成為首要的技術重點。
智慧城市建設覆蓋到城市方方面面,與國家信息安全息息相關,而智慧城市理念由國外企業提出,智慧城市建設所需的傳感器網絡、云計算、超級計算等技術目前也主要掌握在國外企業手中,目前中國智慧城市的建設離不開國外企業的參與。
目前,國內已有幾十個城市與IBM、NEC等外國企業開展“智慧城市”建設的合作,隨著越來越多的城市加入智慧城市建設行列,業界對此引發的擔憂也日益升溫,其中最為關注的是中外合作對國家信息安全潛在的威脅。據報道,中科院幾名院士曾聯名上書國務院,呼吁“國家命脈的系統不能由外企掌握”。而由CSDN泄露門引發的一系列網站的“洗禮”也加劇了這種擔憂。
其三,我國相關行業企業的技術研發水平薄弱。
目前,雖然我國在智慧城市理念所涵蓋的傳感器技術、網絡技術、智能信息處理技術等方面已具備一定研發基礎和產業化能力,但進入物聯網領域的企業基本為中小型企業,資金實力相對薄弱,用于技術研發的資金很受限制,企業的技術創新受到影響,企業技術研發水平還較為薄弱。
其四,傳感器標簽成本過高。
目前,中國制作一個RFID標簽的成本大約是1.5元,高額成本決定了這項技術目前只能應用在附加值相對較高的商品上,在低價值商品上則無法推廣,從而使得物聯網技術的應用推廣困難重重。
其五,物聯網行業人才匱乏也是我國智慧城市發展面臨的巨大挑戰。國外憑借其幾十年的發展,在物聯網領域已積累了大量人才,而我國物聯網的發展時間較短,技術創新人才較為匱乏,極需國家和企業加大人才的培養力度。
對于我國智慧城市建設所面臨的諸多難題,前瞻產業研究院智慧城市行業研究員高曉詩建議,在我國加強智慧城市建設的過程中,應高度重視智慧城市對信息產業和信息安全的影響,加快構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物聯網,以盡快掌握智慧城市所涉及的核心技術。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