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投資者可以順利做多做空中國經濟
阿里剛上市,已經有國際投資者把阿里當作中國經濟興衰的標竿,正如教堂頂上的那只鐵公雞,可以看出中國經濟的風向。
美國有一類投資專家指出阿里上市對美國的重要性。阿里所代表的電商是中國消費力增長最快的領域,阿里在美國上市讓國際投資者有了深度介入中國經濟的通道,消費能力上升中國經濟前景光明,投資者可以做多阿里;如果阿里業績下降,說明中國國內消費能力下降,可以反手做空阿里。
從整體消費看,傳統消費領域增長并不快,今年8月份,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134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1.9%,若扣除價格因素則實際增長10.6%。今年前8個月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6108億元,同比增長12.1%。這一數據與2008年以來的增長數據比,可謂平緩。
去年3月8日,商務部長陳德銘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記者會上表示,網購比較大的擴張發生在最近幾年。2012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21萬億元。截止2012年之前的五年,消費的增幅位于14%-23%之間。而網購呈現爆發式增長,2006年網購量只有258億元人民幣,2011年達到7800多億元人民幣,增長了29倍,2012年的數字估計為1.1萬億-1.2萬億元,網購每年的增長幅度在50%-90%之間,遠遠超過傳統的商業通道。
電商平臺還可以反映中國出口乃至全球貿易的冷暖。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監測數據顯示,2012年跨境電商交易額達2萬億元,同比增長超25%,高于線下傳統外貿交易額增幅。2013年再次實現大幅增長,據VISA公司9月18日發布的《中國跨境消費年度指數報告(2014)》,2013年我國跨境電子交易的交易額達5000億美元,合人民幣3萬億元左右,2014年跨境電商更加活躍。在傳統出口貿易商舉步維艱之時,電商彌補了中間的巨大缺口。
由于交易與支付的粘著性,電子支付大行其道。根據iResearch艾瑞咨詢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第三方互聯網支付市場交易規模達53729.8億,同比增速46.8%。另據2013年VISA委托穆迪公司針對全球56個國家和地區、全球93%的GDP研究發現,從2008年到2012年,電子支付為這56個國家和地區GDP增加值貢獻了將近1萬億美元。目前,電商通道轉向移動終端,京東移動客戶端用戶突破1億,訂單比例近20%,形成了突前“搶人”的架勢。2014年,移動電商會走向成熟。
阿里在紐交所上市
中國的最大電商阿里、京東在美國上市,最大搜索引擎百度在美國上市,最大社交網絡騰訊在香港上市,加上一大堆虎視耽眈的年輕互聯網企業,都瞄準海外上市目標,國際投資者通過投資這些公司,可以獲得中國經濟增長的最大紅利,通過做空這些公司,可以對中國經濟的未來發展投下否定票。誰也不能否認,中國經濟的未來,正是掌握在這些大型的創新型公司手中。僅以微信為例,一旦成為移動電商主要通道,憑借QQ 空間移動端4.97 億的活躍用戶,海外用戶突破2億(騰訊公司2014年二季報),具有廣闊的想像空間。
國際市場可以輕松與中國市場相連接,未來國際市場還可以根據中國電子商務的貿易數據,對本土市場作出更精準的分析,如生活用品消費如何,上游的什么機械可以出口到中國,普通階層高端用品消費能力如何,所有這些都對未來市場構成了強大的沖擊,離開電子商務分析,不可能真正找準市場定位。因此,中國重要公司在境外上市,為國外的生產商提供了便捷的通道進入中國市場,可以預判未來國際市場走向。風一吹,那只鐵公雞就會指向風起的方向。
我們大可不必糾結于中國上市資源流失,淺水養不了大魚,從阿里這些公司的投資機構構成看,本來就是一家國際公司,回到國際市場尋找養料,是自然的結果。在境外上市的中國企業仍然存在風險,這些風險也得由國際投資者承擔。
中國大型電子公司已經成為國際經濟鏈條中相當重要的環節。需要認真考慮的是,什么時候可以買入,什么時候可以做空?顯然,目前還沒有到做空的時間。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