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又要跌了消費稅還會漲嗎?
根據成品油定價機制 “十個工作日一調”原則,國內油價在今日24時將再次迎來調價窗口。中新網能源頻道獲悉,由于本周期內國際油價震蕩走低,本輪油價調整仍為下行趨勢,而且下調幅度很有可能創“年度最大跌幅”。
國際油價持續下跌已持續了半年。從今年7月以來,國際油價一路暴跌,接連跌破80美元和70美元兩個重要關口,如今更近乎“腰斬”,創五年來新低。截至24日收盤,紐約商品交易所2015年2月交貨的輕質原油期貨價格收于每桶55.84美元,2015年2月交貨的倫敦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收于每桶60.24美元。
國際油價出現下跌原因有三:其一,近日以沙特為首的OPEC原油國家為了打擊頁巖油的競爭,重申不減產,造成國際油價大跌。其二,美元指數一路高歌猛進,現在已經接近90大關,而國際油價是以美元計價,油價下跌也無可避免。其三,世界各大經濟體均在調整當中,唯有美國經濟一枝獨秀,全球對石油需求的減少,成為華爾街空頭打壓油價的借口。
按照常理,國際油價下跌,對于中國老百姓出行來說是件好事情,但很多人卻高興不起來。更有人擔心,此前兩次油價下跌皆因成品油消費稅上調而抵消或縮小降幅,而此次油價將面臨年內最大跌幅,屆時國內成品油的價格是否還會因種種變故而降不下來?
筆者認為,年末最后一次成品油價格下調應該如約而至:一方面,上一輪油價存在下滑的空間說明消費稅已經提高至到位價,短期內發改委若再上調消費稅的可能性不大。另一方面,由于2015年1月1日全國車用柴油將全面升級至國Ⅳ標準,目前國內仍有部分地區尚未開始置換,因此與發改委此時通過調價一起落實的概率較小。
不過,國內輿論紛紛質疑,所謂與國際油價接軌,難道只是漲價接軌,而降價時就變成了“有限接軌”?距離6月份高點,歐美原油期貨價格跌幅分別為44.65%、44.11%;而今年以來國內成品油均不到國際油價下跌幅度的一半:90#汽油累計下降的幅度為17.3%,而0#柴油累計下降的幅度為22.1%。顯然國內成品油價漲多跌少早已是不爭的事實。
今年以來,國內成品油價格下調速度遠低于國際油價的跌幅,這在很大程度上是每當臨近調價窗口時,財政稅便突然上調消費稅,而財政部對之前的兩次提稅給出的理由是:其一,通過過稅收的杠桿,為了治理大氣污染,促進資源節約。其二,成品油價過高不好,但過低也不行,這會引入輸入性通縮。其三,兩次提高消費稅,讓開車族多承擔稅收。而對公交、地鐵出行的民眾影響不大,這是秉承誰多用資源,誰多繳稅的公平原則。
不僅如此,財政部還表示,我國成品油消費稅要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甚至還略低于部分發展中國家。更有部分部門放出風聲,將來成品油升級成品由消費者承擔70%,油企承擔30%。但是筆者認為,我國消費稅的確有上調空間,但前提是各方面必須要與國際接軌,否則增加消費稅不僅解決不了根本問題,而且還會廣受詬病。
首先,我國汽車消費者負擔的稅費并不少。消費稅、燃油稅、增值稅、城市建設稅、教育附加費、通行費等很多項稅費名目,購車時還有車購稅。甚至繳納了這么多的稅費,我國的人均汽車擁有量還在不斷的上升,所以靠之前兩次上調消費稅,根本解決不了我國空氣質量不佳的問題。
值得關注的是,我國油品標準落后于發達國家,但油價卻是和國際市場接軌的,加上各種稅的話,油價已超過一些發達國家如美國。筆者認為,在提高消費稅的情況下,油品升級的費用30%應該由消費者承擔,而70%應該通過油企內部挖潛、國家財政補貼來解決,這樣才更加公平合理。消費稅率要與國際接軌,那么油品質量也要接軌,只是這接軌的支出,不應該再全由消費者來買單。
再者,從表面上看,我國成品油消費稅低于西方發達國家,但是稅收返還福利上,我們享受的待遇與西方國家完全不同。西方國家90%以上的高速公路是免費的,我們一條都沒有;除了高速,所有的一級公路、很多橋梁、隧道甚至有些地方的二級公路,都在收費。這些因素擺出來的話,“消費稅遠低于西方國家”的說法還那么理直氣壯嗎?
最后,按理說汽車消費者直接或間接負擔的各種高額稅費,已經為國家治理環境作出了貢獻。而作為政府部門來說,要告訴大家多收的稅款用在哪兒了,這樣讓繳納稅款的消費者繳得明明白白,而不是將大頭裝進財政口袋,上演還是政府與民爭利的把戲。
臨近年末最后一個成品油調價窗口,預計本輪油價下跌將如期到來。對于納稅人來說,他們困惑的不是我國的消費稅是否與國際接軌,而是增加的這些稅收是否用在治理空氣污染上?是否用在了提高成品油質量上了?是否對我國公路設施改善起到了作用?所以上調消費稅可以,但是要讓民眾享受到上繳稅收后的返還福利。如果每年稅費上調都如“石牛入海”,那難怪民眾不對加稅多有詬病。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