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成“不買房一代”是無奈和糾結?
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社會藍皮書》。調查顯示,畢業一年后,約三成90后大學畢業生居住面積不足20平方米,但他們更希望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而不愿做房奴。更看重個人價值的90后大學畢業生,可能成為“不買房一代”。
對此,《人民日報》昨天刊文表示贊許,并引用中國社會科學院日前的《社會藍皮書》調查數據,說中國90后可能不再鐘情在城市買房而變成“不買房一代”。這次《人民日報》罕見的將90后大學畢業生不買房,上升到了道德高度,稱是“不買房一代”觀念進步。
而《人民日報》這篇評論刊登之后,引發了很多網民的吐槽。很多人認為,由于房子承載了國人太多的夢想和過于特殊的情感,90后畢業大學生未必會成為“不買房一代”,社科院的數據只代表了不足三成買不起房的青年學子,這些人并不能代表所有90后的群體。
而筆者認為,90后大學生目前充滿著無奈和糾結的心態:一方面超過55%的90后畢業生非常同意或比較同意“如果要背上沉重的房貸,我寧愿不買房”。但另一方面,有90%的90后畢業生已經意識到,買房作為一種投資手段,其資產保值增值的效果明顯。所以90后大學生們目前處在既不愿意當房奴,又認識到房產的“投資價值”的困惑之中。
與70、80后這一代人不同,90后這一代人追求的是生活質量的一代,我們常常看到電商造節時的購買主力大軍,往往是90后這一代人,他們并不愿意過前輩們痛苦并快樂的房奴生活,但又不得不面對當前高房價的困境。我覺得,90后這一代人正處在中國房地產的大調整前夜,說他們或將成為“不買房一代”也并非沒有理由。
首先,目前一二線城市動輒數百萬/套的商品房已經成為奢侈品,淪為投機炒作的工具。也就是說,少數群體掌控著大量房產,而大多數普通民眾已經買不起房或者要透支數十幾年的未來,再加上政府托底的廉租房和保障房建設遠遠沒有跟上來。所以,現在不是90后這一代青年人愿意不愿意買房的問題,而是絕大多數人根本買不起房的尷尬。
再者,就算部分90后畢業生拿了父輩的所有積蓄,付了高房價的首付,甘心當幾十年的房奴,這意味著你這輩子徹底“套牢”了。一旦80、90后這一代人全都淪為房奴,那么我們這個國家就沒有希望了。其結果就是不敢生育、不敢消費、不敢創業、不敢生病、不敢跳槽,不僅是整個群體沒有了希望,而且還是整個社會都要死板一塊。似乎人生這輩子就是為了一套房子而來,而這一套房子你住的土地使用權只有70年,實際上中國房子的質量也就是三十年左右。
很多人會認為,全世界的房奴多了去了,為啥說在中國做房奴的壞處多多呢?我告訴你,中國房奴遠比美國房奴要辛苦的多。當住房支出超過"房奴"收入30%時,美國政府會對其施以援手。美國政府認為:當一個家庭的住房支出超過總收入的30%,就是一種過重的負擔,政府必須出手相援,否則人民就是為買房而生活、而勞作,生活將過得沒有幸福和尊嚴。畢竟人生一世,總不能只為一套住房而奮斗吧。
根據美國政府規定,如果一個家庭的年收入低于所在地區家庭收入中間值的80%,可以申請住房補助。補助的方式有兩種:1、直接向低收入家庭提供低價公共住房;2、向低收入家庭發放租房券,享受補助的家庭必須拿出家庭總收入的30%支付房租,余下部分用住房券來補足。顯然美國的房奴和窮人享受著政府的補貼,有著較全面的保障體系,他們的生活,絕對遠比中國房奴要活得體面且有尊嚴。
其實,國際公認的"住房支出不能超過總收入的30%",如果像中國一線城市那樣,房奴的還貸支出達到總收入的70%~80%以上時,不僅銀行風險巨大,而且社會資金過度集中于房地產,這不利于社會消費和實體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這種以房地產為唯一支柱的經濟發展模式,注定是會有惡果的。
最后,與70后、80后不同,90后大學生沒有享受到房價瘋漲的喜悅。而目前90后大學生剛巧畢業于國內房價開始大調整時期,如果現在一不小心做了“房奴”,很有可能成為替既得利益群體買單的“炮灰”。對于90后新畢業的大學生來說,現在租房住或許是明智的選擇。目前來看,被美國經濟學家克魯格曼稱之為“邪惡泡沫”的中國高房價已堅持不了多久了!因為中國樓市過度動用金融杠桿,已遠遠離了民眾購買力泡沫破裂只是時間問題了。
《人民日報》稱,90后大學畢業生不買房是“社會的進步”,但是將房地產去投資化、回歸消費屬性,這既有利于民眾安居樂業,也有利于社會發展。試想,如果90后這一代人都做了房奴,那么他們只能安于現狀,社會哪來創新?何來活力?更可怕的是,國內房價瘋漲10多年,正處于調整期內,再讓90后這一代人去為高房價埋單,實在講不過去。中國的高房價已經讓70后、80后們承受不堪之重,該回歸理性區域了。屆時社會上一些畸型道德觀念自然會回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