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城市屢現“地王”背后折射了啥?
去年年底,恰逢全國房地產市場處于調整期,但令人詭異的是一線城市卻頻現“地王”們的身影。 格力地產12月底以16.14億元競得浦東新區前灘地區某宅地,溢價率127.0%,樓板價65832元/平方米,刷新上海單價地王紀錄;僅僅不到四個小時,該紀錄就被再度刷新:三湘地產以18.61億元競得前灘地區另一幅地塊,溢價率113.8%,樓板價66629元/平方米。據計算,未來這2幅地塊的住宅銷售成本價至少在9萬元/平方米以上。
無獨有偶, 北京、廣州也掀起一輪年末搶地小高潮。12月初,中海地產經42輪競拍,以溢價28%、總價59億元獲得北京石景山一舊城改造項目。廣州今年的總價地王則在11月24日由越秀地產以64億元摘得。 深圳近日推出的地塊也引發了龍湖、華潤、世茂等多家大牌房企的激烈爭奪……
面對一線城市房地產市場“面粉”貴過“面包”的奇怪景象。專家們發出警告,目前的土地熱難以推升房價預期。按照現在的節奏,房企在同一時間集中拿地,未來供應勢必也將集中釋放,屆時競爭必然激烈,房企不惜血本的高價拿地,弄不好會出現巨虧風險。與此同時,社科院的房地產綠皮書也預測,將來會有一半以上的開發商轉行或在市場中消失。那么去年年底的那波地王熱因何而起呢?
首先,開發商們有一種“只買最貴的,不買最便宜”的心態。從目前來看,三四線城市房地產正處于“去庫存”狀態,再往里投錢無疑是“找死”。而一線城市未來房價必定比較堅挺,開發商們不求房價能漲多少,起碼在一線城市拿地不失為“進退皆可”之策吧!
再者,各大開發商們與地方政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去年二三季度包括一線城市在內的土地流拍現象層出不窮,比如北京孫河地塊便是如此。到了年底為了幫助地方政府解決財政缺口,開發商們人為推高地價也是必然。更何況各地方政府對樓市緩風頻吹,特別是央行宣布放寬個人購房貸款之后,開發商們預計今年一線城市將取消限購令,那么此時提前布局,便有了去年年底的地王爭奪戰。
最后,大多數去年底的地王都有國企、央企的背景,比如格力地產、中海地產等。這一方面,有國資背景的開發商與民營房企相比,融資渠道更暢通,融資成本更低廉。另一方面,民營房企在爭當地王時,要考慮風險和盈利問題。而對于國資背景的開發商來說,賺錢是自己的,虧錢是國家和銀行的事兒,并不會太重視拿地風險的管控問題。
很多人擔心,近期地王在一線城市的頻頻出現,會帶動周邊商品房價格上漲,屆時將會把一線城市的房價泡沫推得更高。不過筆者認為,中國房地產黃金期已過,閉著眼晴爭當地王能賺錢的時代已經終結,年底地王的頻頻出現最終只能以這些企業的巨虧而告終。
其一,一線城市的商品住宅庫存并不輕,只是庫存沒有三四線城市那般嚴重。 以廣州和北京為例,雖然連續兩月成交回升,但數據顯示,11月份,廣州樓市庫存仍高達15萬套,創下近五年以來的歷史新高。北京也存在著類似情況,截至12月7日,北京可售商品住宅總量再次突破9萬套,達到9.3萬套,創下32個月新高。上海12月商品住宅庫存突破1300萬平方米,估計去庫存也需要一年以上的時間。目前房地產已由賣方市場向買房市場轉向。
其二,各地地王高溢價拿地,僅樓板價就達6萬多/平方米,建成后至少要賣9萬元/平方米以上,這無疑把地價泡沫推向極致,早已遠遠脫離了當地民眾的購買力。在這種情況下,不僅投資風險巨大,而且按照當地居民的工資水平100年也買不起一套房。所以就算地王們造好了房,也買不出去幾套,所以瘋狂拿地將付出慘痛代價。
其三,近十多年來,房價之所以瘋狂飆升,與銀行對個人貸款放寬有關,就是允許購房者可以透支未來幾十年的收入,但這是在房價處于上升周期之下。而去年末銀行的不良貸款率急速飆升,各商業銀行對于個人房貸的策略是收緊杠桿,不可能任憑投機者拿銀行的房貸金融杠桿無限放大,在沒有資金配合的情況下,就算地王高價拿地,也會應者廖廖,最終只能轉為消化不了的庫存。
開發商們年末突擊爭當地王,因為他們看好一線城市的房地產市場,希望今年占據“進退自如”有利態勢,但是這種不計成本的拿地,著實讓人為其捏了一把汗!筆者認為,在房價上升通道中,爭做地王只是賺錢多少而已!但是在大的調整周期內,不計成本的拿地,風險不言而喻,最終出現巨虧的恐怕還是有國資背景的開發商和銀行。一線城市的土地市場真是開發商們的安全港灣嗎?我看不見得!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