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調控為何會淡出地方兩會?
從1月上旬河北省兩會率先召開,到最后三個省份即廣東、海南、吉林省兩會近日開幕,2015年中國31個省(區、市)的政府工作報告先后出爐。過去幾年各地政府工作報告的高頻詞匯如“房地產調控”、“房價”、“限購”、“限價”等今年已經不再成為熱詞,多地甚至未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樓市。
例如北京市2014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強調,繼續嚴格執行房地產調控各項政策措施,堅決保持房價基本穩定,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而今年北京只字未提樓市調控。而在近期召開的廣東兩會中,也有參會記者表示,無論是官員還是代表委員,都鮮少提及房價、樓市調控等話題。
回想之前,在很多年的地方兩會中,有關樓市調控、遏制房價過快上漲一直是與會代表委員、官員們的重要話題之一,而今年的地方兩會代表委員和官員卻在涉房領域集體緘默卻令人頗感意外,為何沒有人關心樓市了。筆者覺得主要原因有四:
首先,政府對樓市的調控越來越去行政化,由行政主導重新走向市場主導。因為很多人都已明白,原來政府對樓市的行政管制并不一定代表市場發展的方向,而讓樓市去行政化才能讓其更加健康的、可持續的發展。
至去年底,除了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和三亞共5個城市外,其他城市均取消了限購政策。但即使是限購政策土崩瓦解之后,各地房價也沒有出現明顯反彈,有些地方反而繼續震蕩下行。筆者認為,之前無論是怎么限購,房價還是在不停的上漲,但是2014年有那么多城市努力救市,房價也沒有出現上漲,這說明了市場本身有一個自我糾正的過程,政府則應根據市場真正情況來做相應調節。
再者,各地方政府正在轉變職能,由原來的過度干預房地產市場,逐步擔起向中低收入群體“托底”的職能。一些地方房價泡沫太大,廣大低收入群體買不起房,而政府部門有責任解決城市低收入群體的住房問題。今年北京市的兩會只字未提樓市調控,涉及的房地產內容只有今年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目標和治理群租房。
其三,樓市供求關系已經發生逆轉,需求的高峰期已過。現在的狀況是,該買房子的都買了,未來都是獨生子女,很多人家里有幾套房子,所以現在三四線城市供大于求狀況已經很突出,未來一二線城市需求也會逐步飽和。目前全國樓市成交處于整體萎縮狀態,2015年住宅價格肯定也上不去。如今在各地兩會上再談樓市調控,作用不大,還不如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民生保障領域中去。
最后,對于開發商來說,以前只要有一塊地,就能賺大錢,現在這種粗放模式已經不行了。開發商必須在精細化管理、對客戶服務等方面下功夫。樓市經過那么多年的高速增長,大家都希望樓市能慢慢進入一個平衡的發展階段,不要出現大起大落。
現在的狀況是,自央行的降準降息之后,各區域之間,不同城市之間的房地產已經開始出現分化,一線城市房價有所回暖,三四線城市仍舊低迷。但房價整體并沒有出現大幅波動。所以未來房價、地價該如何走,大家正處于觀望之中,現在妄談調控沒有必要,但多扯救市也為時過早。中國樓市目前處于一種觀望期。
今年的各地兩會與過去不同之處在于,對樓市調控都只字不提。這既說明了各地政府對房地產市場已經去行政化,希望通過市場來對其進行調整。更說明了,政府職能的轉變,由原來過度干預樓市,向低收入群體提供保障房的托底工作中來。當然現在國內房地產調整剛剛初現,各地樓市反應不一,政府部門的政策出臺后,尚需一個觀察期。所以今年各地兩會不談樓市主要是大家都在靜觀未來房地產走向。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