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密:降息究竟惠及了誰?
央行決定,自2015年3月1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金融機構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5.35%;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2.5%,同時結合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將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由存款基準利率的1.2倍調整為1.3倍。
央行給出降息的理由有三:其一,中國經濟目前面臨較大下行壓力,一月份我國的CPI只有0.8,PPI也是負4.3,外貿出口增速也呈現一種下跌趨勢。在這種背景下,降息穩增長就顯得格外重要。其二,全球各主要經濟體都在降息,美國、日本、歐洲的利率水平都維持在較低狀態,中國也被迫加入到貨幣戰爭的序列之中。其三,為利率市場化改革做鋪墊,央行此次將存款利率浮動上線由1.2倍擴大至1.3倍。
很多專家認為,央行降息對于股市樓市將是較大利好。一方面對股市來說,減輕企業的融資成本,降低了他們貸款的利率,這樣上市公司的業績可能會隨之有所好轉。此外,基本面流動性的寬松,會助推股指上漲。另一方面,對樓市來說,利率的下降,對按揭貸款和開發商貸款成本下降也有著積極的意義。
不過,筆者認為央行此次降息對股市的助推效力將大大減緩:其一,去年11月底央行宣布首次降息,A股市場聞聲上揚近千點,瘋牛行情早已透支了本輪降息的上漲空間。其二,證監會對融資融券“去杠桿化”,過去投機炒作的氛圍得到基本遏制。其三,股市回緩,新股罕見密集發行。僅春節之前,發行新股就達22只,凍結資金高達2萬億元。所以,A股再想重現上次降息后的狂飆行情已無可能。
很明顯,要想讓中國經濟的各項指數走出低迷,就必須進行結構性的改革,而光靠央行降息降準來拯救低迷的經濟,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只能對經濟增長起到一定的潤滑作用。筆者認為,與其說央行連續降準降息是為了穩增長,倒不如說是為了控制風險,給新一輪改革留出空間。那么本輪降息誰是真正幕后受益者呢?
首先,給購房者減輕還貸壓力,就是避免房地產泡沫快速破裂。我們以100萬元、20年期房貸為例,按照等額本息還款的話,降息前的貸款利率是6.15%,每月還款額為7251.12元,降息后,貸款利率降至5.9%,每月還款額減少為7106.74元,比此前減少了約145元。如果算上二次降息,房奴每月可少支出近三百元。從表面上看,購房者從中享受到了實惠,實際上,由于房奴的還貸壓力減輕,銀行房貸斷供的風險也在相應減少。
再者,理論上講,央行全面降息可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但事實上,無論央行怎么降息,最終受益的還是央企和國企、大型民企。因為對銀行來說,貸款給中小企業風險較大,成本太高,而將廉價貸款放給大型國企、央企,就算出了事情問題也不會太大。所以每次央行降息,最先享受廉價貸款的還是大型國企、央企。普通中小企業能分杯殘羹就算走運。
最后,降息是為了防止地方政府債務危機的暴發。2014年底中國地方政府債務余額為23萬億元人民幣,比2013年6月底升30%。更堪憂的是,各級地方政府在2015年有6000億規模債務已到償還期,而且在2016年還會進入到還債高峰期。為了避免地方債務危機突然暴發,減輕各級地方政府還債壓力。央行連續降息,因為過高的利率,將是地方政府不能承受之重。
央行降息究竟將惠及誰?很多人為此爭論不休。但肯定惠及實體經濟的不會很多,對泡沫深重的虛似經濟貢獻也不會很大。而筆者認為,央行降息對于負債一方是最為有利!降息的真正目的是希望通過減輕負債方的還貸壓力,避免發生房地產硬著陸、地方政府債務危機、給低效的國有企業輸血。通過延后各種危機的暴發,來完成經濟結構的轉型。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