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前瞻:民眾最關心的六大經濟熱點
本周是全球聚焦的2015年中國“兩會”召開之際。即政協第12屆全國委員會第3次會議、第12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3次會議,將先后于周二(3日)與周四(5日),在北京人民幣大會堂拉開帷幕。而作為“新常態”概念提出后的首次全國兩會,在經濟問題上有著諸多熱點,備受各界關注。
就在剛過去的2014年,中國經濟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GDP增速創24年新低,中國經濟全面進入通縮時代。同時,今年又是全面深化改革關鍵之年、全面依法治國開局之年、“十二五”規劃收官之年,面對經濟轉型升級的諸多困境,今年兩會將如何面對經濟形勢?兩會將明晰聚焦哪些經濟熱點?筆者為您梳理最值得關注的幾大經濟新看點。
熱點一:經濟增長正逐步換檔調速?
2014年,我國國民經濟的增長預期目標定在7.5%左右。但2015年2月26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4年GDP比上年增長7.4%,這一增速創下了1990年以來的新低。
每年兩會期間發布的《中國政府報告》,都會提出該年度的經濟增長目標。2015年中國的GDP目標如何設定?這是國內外輿論關注本次全國兩會的焦點之一。而解答這個問題,“新常態”將是今年兩會的高頻詞。
自去年5月以來,“新常態”被人們評論為中國經濟的關鍵詞。它不僅意味著對盲目追求GDP增速思維的拋棄,還蘊含著對經濟質量提高的新高求。2014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官方更明確詮釋了“新常態”的內涵,要求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把調結構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在此前召開的地方兩會上,除西藏設定的增長目標與去年持平外,29個省份均明確下調了GDP增長目標,降幅最大的是遼寧、山西和甘肅,下調幅度均達3個百分點。上海則干脆取消了GDP目標,只提出了“經濟平穩增長”。各省份大多將GDP增長目標設為一個區間值,而非絕對數字。
與此同時,各級政府在“新常態”氛圍之下更加注重提升質量和效益,更加強調改革創新,更加關注改善民生,這些成為各地設計經濟發展目標時的“新常態”。
筆者認為,每年,國務院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都會設定一個當年經濟增長目標,過去三年,目標一直是7.5%。而今年,可能為了保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需求。在“新常態”的環境下,今年預期經濟增長目標應該是7%左右,或者干脆還會給出一個預測區間。
熱點二:寬松的貨幣政策會否加碼?
就在兩會開幕前三天,中國央行于2月28日晚宣布,自2015年3月1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這是繼去年11月22日后,央行再度出手降息,釋放穩增長的強烈信號。
隨著1月CPI增速創五年新低、PPI持續負增長,市場普遍擔心中國經濟會陷入通縮。雖然官方并不認同當前我國進入通縮,但是通縮風險不斷加大已成為業內共識,在有明確信號表明經濟企穩前,繼續降息、降準的可能性不能排除,市場普遍預期未來寬松政策有望繼續加碼。
不過,筆者認為,央行未來貨幣政策是否將繼續放松,取決于三大因素:其一,經濟下行和實體經濟通縮是否加速惡化。其二,資本外流和地方財政赤字是否擴大,如果發生資本外流導致社會資金面趨緊,以及引暴地方政府債務危機,那么央行還有降息的可能。其三,要讓貨幣政策放松后產生效果,必定要使財政政策同步跟進,因為偏緊的財政政策對貨幣政策將起到掣肘,并拖累總體需求。所以在降息的同時,降稅和通過PPP的方式激勵民間投資則是關鍵,連續降息解決不了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問題。
熱點三:價格改革將在哪些領域推進?
今年1月份CPI僅上漲0.8%,延續了2014年來的低通脹格局。物價保持低位,也為我國推進價格改革提供了良好時間窗口。這一關系民生福祉的改革,也料將成為今年全國兩會的焦點議題。
去年11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將改革能源、交通、環保等價格形成機制,穩步放開與居民生活沒有直接關系的絕大部分專業服務價格。2015年新年伊始,國家發改委宣布放開24項商品和服務價格,從鐵路運輸到民航客運,從房地產經紀到小區停車,改革速度令人吃驚。
國家發改委日前還提出,下一步將進一步放開價格,加快推進天然氣價格改革,全面實行居民生活用水、用氣階梯價格制度。對此,很多人擔心,價格放開會不會導致價格大漲?發改委會不會進入“一放就亂、一亂就收,一收就死”的怪圈?
不過,筆者認為,除壟斷性行業調價需要召開社會各界的聽證會之外,非壟斷企業在政府對其放開產品和服務的價格之后,由于行業競爭加劇,多數行業降價的可能性大于漲價,民眾會享受到更多更實惠的服務。
熱點四:國企的改革將怎樣破題?
一直以來,盡管地方版的國企改革在如火如荼的推進中,目前至少有20多個省份明確了國資國企改革的方案。但是,國家層面的國企改革頂層方案尚沒有完全出臺。不過,2月26日,據央視報道,來自國資委的消息,國資國企改革方案已經上報中央,有望在兩會后出臺,最終有望以“1+N”的形式出臺,即“1個指導意見+多個配套方案”。
筆者認為,國企改革總體方案無外乎三點:其一,將更加明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方向,估計民間資本持股上限有望突破50%。其二,逐步推進職工持股的市場化的激勵機制,同時也要杜絕職工持股成為國有資產變相流失的缺口。其三,國有企業的戰略重組將加快推進,從而達到提高國企對外競爭力的目標。預計若干年后會形成幾十家較強國際競爭力的企業。
熱點五:收入分配改革將如何深入?
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表明,2014年,全國居民收入基尼系數為0.469,低于2013年的0.473,實現“六連降”。 中國基尼系數實現 “六連降”讓國人稍感欣慰,這標志著中國政府在縮短貧富之間差距的努力開始見效。不過,在人民網最新推出的“2015年兩會調查”中,收入分配問題高居關注度首位,七成以上網民對個人收入“不滿意”。
應該說,我國政府在收入分配改革的領域相當重視。自2013年《關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見》出臺以來,收入分配改革呈現各個擊破的態勢,央企高管今年開始限薪,養老金也正式并軌,這些改革措施更多著眼于“控高”,謀求縮小收入差距。但在“控高”取得階段性進展后。接下去就要在“擴中”、“提低”上發力。
進入2015年來,先后有湖南、海南、西藏、天津、深圳、北京等6個地區宣布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其中深圳提高到2030元/月,最低工資標準首次超過兩千元大關,成為目前全國最高的地區。而筆者認為,2015年將是收入分配改革的提速年,以薪資調整為突破口的收入分配體制改革,對中國現階段打破利益固化藩籬、重啟發展新動力,具有不可低估的推動作用。
那么新一輪收入分配體制改革將如何改呢?我國大量中低收入的群體在中小微企業內就職,所以通過給企業減稅降費、打破行業壟斷、降低民營融資成本,來改善民企的生存環境,提高企業的利潤率,從而達到提高中低收入群體工資水平的目標。同時通過進一步下放權利,鼓勵民眾創業和創新。相信隨著收入分配改革的全方位深入,中低收入者的腰包將會變得更鼓,收入分配差距也將加速縮小,“橄欖型”的收入分配格局可期。
熱點六:區域協同發展將帶來啥機遇?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重點實施“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爭取2015年的良好開局。此前召開的地方兩會在區域發展上就做足文章,“一帶一路”成了各地政府工作報告的“標配”,31個省份均針對“一帶一路”的建設亮出地方版的對接舉措。預計今年兩會中如何使各區域協同發展將是代表委員的熱點經濟話題。
筆者認為,“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絕不僅是簡單地解決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問題,還被賦予諸如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促進引進外資轉型升級、推動優質資本走出去、推動中國經濟發展實現新跨越等更為重要的使命和更加豐富的內涵。隨著三大戰略的聯動實施,將有望盤活中國全境與周邊等經濟體協同發展的“一盤棋。”
2015年兩會的經濟熱點與以往略有不同,今年的兩會既要面對更加嚴竣的國內外經濟形勢挑戰,又要以時間換空間的方式,制訂出路經濟改革的線圖和時間表,并加快一系列經濟改革的推進,這就顯得更加意義非凡。相信以上幾大熱點在兩后過后,都會進入改革具體實施期。而唯有深化改革,才能拯救低迷的中國經濟,并使其走上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