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鐵時代,房企靠什么決勝下一個十年?
(圖片來源:攝圖網)
作者|賈樂樂 來源|市值榜(ID:shizhibang2021)
■ 地產穩不穩?
■ 財務壓力大不大?
■ 轉型成效如何?
財報季一到,總是幾家歡樂幾家愁。
財報推遲披露,是今年房地產行業獨特的“風景”,港股的多家地產企業發不出財報,A股的房企則大量選擇4月30日財報披露截止日作為刊發日期。
財報難產的原因五花八門,有疫情影響審計流程的客觀原因,有債務問題導致無法準確編制報表的自身問題,還有財務雇員離職等本不應該成為問題的因素。
歸根結底,是行業環境的變化疊加疫情因素,惡化了房企的生存環境。
當行業不再快步前進,掩蓋在發展下的問題被暴露,房企的分化愈發明顯。就拿發財報來說,有推遲的,也有將按時披露的,比如華潤置地、中海發展、萬科,也有已經披露的,如龍湖和往年的披露時間一致,都是3月25日左右。
那么,在三道紅線高壓、土地市場先熱后冷的2021年,按時披露財報的房企到底活得怎么樣?本文以龍湖為樣本,來探討房企當下遇到的困境、機遇,以及如何適應新的行業環境。
01
地產穩不穩?
財報數據顯示,2021年全年,龍湖實現營業收入2233.8億元,同比增長21.0%;核心權益后凈利潤為224.4億元,同比增長20.1%。
這個成績算不上最快,但卻符合龍湖一貫的“穩”。
房地產開發企業的銷售和結轉之間具有時間差,當前的營業收入其實是前幾年銷售的項目進入結算期。
真正體現房子賣得好不好的是合同銷售額和銷售面積。2021年,全國商品房市場銷售額18.2萬億元,同比增長4.8%,銷售面積同比增長1.9%。
從全國近幾年的商品房銷售情況來看,新房銷售市場幾乎已經見頂,增量市場正式轉為存量市場。
龍湖集團的合同銷售金額2900.9億元,同比增長7.2%,合同銷售面積1708.9萬平方米,同比增長5.7%。金額和面積雙雙創出新高,增速也高于行業均值。
龍湖的穩還體現在毛利率上。
2021年,龍湖集團的整體毛利率為25.3%,和去年業績會上做出的預測保持一致。其中,地產開發業務的毛利率在23%,在行業里屬于比較靠前的。
近兩年,房地產開發企業的毛利率下降成為趨勢,主要原因在于2017年—2018年上半年,土地市場過熱,高價地開始進入結算期。
龍湖的管理層在前幾天的業績會上預計,未來1—2年內,高價地將陸續進入結算期,地產開發毛利率仍保持在20%。再往后,隨著地價回歸,毛利率會有一定的回升,整體的盈利能力也會得到改善。
業績會上,龍湖CEO陳序平還透露,2021年,全口徑的銷售目標是3000億元。相比于2021年的銷售額,不冒進也不悲觀。
此外,龍湖也提出了權益銷售口徑下的銷售額目標,2000億元。從2022年1月份開始,龍湖也回歸到以權益后的銷售額為披露口徑。
在過往規模為王的房地產行業中,為了沖各種榜單,房企傾向于聯合拿地,做大合約口徑,在披露時也只選擇更漂亮的數據,對歸屬于自己的權益口徑采取猶抱琵琶的態度。
龍湖的這一舉措,是讓信息披露更透明,對投資者更負責任,更深層次反映的是回歸經營的基本邏輯,即關注盈不盈利、能不能賺真金白銀。
在這一銷售目標下,龍湖有多少儲備?
銷售額能不能高增長,一方面和買房需求有關,一方面是自身的供給要跟得上,換句話說就是土儲夠不夠。
需求方面,進入2022年,房地產行業的整體政策趨于緩和,部分地區下調房貸利率,有的城市下調首付比例。
供給方面,截至2021年底,龍湖總土儲合計7354萬平方米,權益面積5047萬平方米,業務遍布環渤海、西部、長三角、華南、華中五大城市群的69個城市,約85%的貨量集中在高能級城市。
02
財務壓力大不大?
在過去二十年的時間里,房地產行業積聚了大量的資金,玩的是不能停下來的游戲。
即使行業資產負債率達到百分之八九十,在資不抵債的邊緣試探,但只要有地可以拿,就能夠持續性獲得開發貸或其他方式的融資,有錢進賬就能經營下去。
就像騎自行車,只要不停下來,再狹窄的路也能往前走,而停下來就倒了。現金流斷了往往比虧損更可怕。
2021年開始施行的三道紅線,猶如一道緊箍咒,限制住了有息負債的增加額,上杠桿高周轉的玩法不靈了。疊加對預售資金賬戶的監管,房企陷入流動性危機在2021年屢見不鮮。
政策的基調或許可以判斷,具體推行的時間、力度卻很難被精準預測。
龍湖也是這樣,沒有十分高明的策略,還經常磕磕碰碰,也不是特別能識別周期,不了解要制定三條紅線,更不知道去杠桿會來得如此迅猛。
三道紅線之下,龍湖表現怎么樣?
2021年,龍湖的凈負債率為46.7%,現金短債比為6.11倍,即使剔除預售監管資金和受限資金之后,也有3.88倍,剔除預收款后的資產負債率為67.4%。
三道紅線,無一踩線,屬于綠檔房企,且這是龍湖連續六年滿足三道紅線綠檔標準。龍湖對于財務杠桿的使用極為克制,整體財務結構健康。
截至2021年12月31日,龍湖在手現金為885.3億元,短期有息負債115.9億元,沒有流動性風險。
出于對貸款安全性的考慮,越是償債能力強的企業,越能從金融機構獲得利率低、期限長的貸款。
從龍湖向外部的融資來看,龍湖現在信用風險低、融資能力強。2021年,龍湖集團的平均借貸成本為4.14%,創歷史新低,平均貸款年限為6.38年,而有一些企業不得已要發行利率超過10%的美元債。
此外,惠譽、標普、新世紀等境內外評級機構對龍湖集團的評級都是穩定。
龍湖財務方面的穩定,一方面源自信用評級高,融資能力強,另一方面也和自身生產現金流的能力相關。
從2019年開始,加速去化成為房企的關鍵詞,三道紅線之后,加強銷售回款更是成為了最健康的現金流入來源。龍湖的業績會透露,其回款率維持在90%以上的高位。
落到業務上,財務穩定仍要歸結于穩速度。這既包括控制拿地的節奏,也包括將資金投到回報率更高的項目上。
2021年上下半年,土地市場先熱后冷,龍湖采取審慎拿地的成本控制策略,上半年出手很少,主要拿了幾個天街項目,下半年開始頻繁出手,從9月開始,拿的地基本是以底價成交。
此前,副董事長邵明曉曾介紹,龍湖拿地是按照全年的凈負債率的控制來倒算。
在總量上,拿地的錢受凈負債率的限制,這是龍湖的財務紀律。在分配上,龍湖的商業項目要通過投資和收益回報模型的測算。
陳序平在業績會上將龍湖參與拿地的原則歸結為“圍繞毛利率、凈利率等底線指標,量入為出,理性獲取”。
這種以財務安全作為底線的策略,在行業疾奔的年代,讓龍湖稍顯保守,但抱樸守拙的思想,也讓龍湖在潮水褪去之后,保有更多的底氣。
03
轉型成效如何?
龍湖的居安思危思維,早已有之。2012年,龍湖就提出要把欲望、速度控制一下,把事情做好,這樣能多活幾年。
在這種原則的指導之下,龍湖很早就開始布局地產以外的業務。2003年,龍湖集團第一個商業地產項目——北城天街于重慶開業, 2010年,龍湖提出每年以銷售回款的10%作為上限投資持有物業。這一布局兩年之后,萬科高喊地產進入白銀時代。
銷售商品房是一錘子買賣,而自持的商業資產,則是向精細化管理和運營要利潤,經營得當,即是行業周期發展中可攻可守的利器。
再來看長租公寓。
龍湖在2016年8月進入長租公寓領域,并推出“冠寓”品牌。長租公寓正是響應了國家的租售并舉政策,為了更好完善住房供給端分類供應,住宅銷售和租賃,是從市場化供應和保障性供給兩個維度滿足不同人群的居住需求。
2021年,龍湖冠寓首次實現盈利。這一年,冠寓的重資產、中資產和輕資產三個模式,已經進入了30個余城,開業間數超過十萬間。業績會上,龍湖預計冠寓的業務會保持20%以上的年化增長速度。
龍湖的物業管理業務始于1998年,20余年的積累,沉淀了數千條服務標準,連續13年業主滿意度超過90%。在2021年,物業管理全口徑營業收入首次突破百億元,期末實際管理面積2.64億平方米。
此外,塘鵝租售、塘鵝美裝修等新開辟的主航道業務以及產城、醫養等豐富的創新業務,也已經開始貢獻營業收入。
在過去三年內,龍湖的服務引擎實現了從“百億”到“雙百億”躍級發展。
2019年,由商業運營、租賃住房和物業管理組成的經營性收入達到百億級,也被稱為龍湖集團服務引擎百億元年;2021年,龍湖集團經營性業務再次獲得了長足發展:由商業運營、租賃住房組成的投資性物業收入達到104億元,由物業管理組成全口徑收入達到104億元,投資性物業收入和物業管理收入達到“雙百億”量級。
從圍繞鋼筋水泥、圖紙設計、投拓測算的地產開發到“開發+服務”雙引擎策略,經營的邏輯也變得更復雜。尤其是服務,更講究精細化、人性化和個性化,這和效率之間難免產生無法兼顧的局面。
龍湖對此的態度是科技賦能,比如去年在科技上投入約20億元,收購科技類的公司。目的是以科技投入結合整個生意邏輯、業務規則,把生意邏輯、業務規則融入到數字化工具中,讓科技為業務賦能。
從效果上看,以龍湖智創生活為例,2020年,龍湖智創生活的人均在管面積和人均創收都是行業第一,數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效果突出,管理效能更高。
04
結語
回顧2021年,“三道紅線”“集中供地”“二手房指導價”等關鍵詞貫穿房地產行業全年。
在大干快上年代,充分享受土地紅利和金融紅利的一些房企,在2021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同樣在2021年,抱著“樸素”理念的龍湖,依然交出了一份穩健的成績單。
未來,房地產及相關行業仍然會有許多的變局,依然會有競爭的壓力,考驗的是龍湖能不能持續守住底線,立于進退可守之地。
畢竟,龍湖要做的,是一個長跑者。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市值榜(ID:shizhibang2021),作者:賈樂樂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