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牛的人更長壽!華西學者分析3萬中國人,頻繁社交與壽命延長有關
(圖片來源:攝圖網)
作者|宋文法 來源|醫諾維(ID:inovelt)
人口老齡化是一個全球性問題,早期研究顯示,社會活動可以有益于身心健康,保持積極的社會活動,可以降低癡呆癥、冠狀動脈疾病、精神疾病的風險,并降低全因死亡風險。然而,尚不清楚社會活動與延長壽命之間的關系。
2023年3月6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何森團隊在 BMJ 子刊"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 Community Health "期刊上發表了一篇題為" Association between social activity frequency and overall survival in older people:results from the Chinese Longitudinal Healthy Longevity Survey(CLHLS) "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顯示,頻繁的社交與壽命延長有關,頻率越高,活得越久的可能性越大。
在該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中國縱向健康長壽調查(CLHLS)隊列的28563名參與者,平均年齡為89歲,CLHLS是一項針對居住在社區的中國老年人進行的前瞻性隊列研究,是一項全國性調查,為研究長壽決定因素提供了具有代表性的數據。
CLHLS始于1998年,每2-3年進行一次調研,社交頻率的信息從2002年才開始收集,并于2005、2008、2011和2014年收集社交頻率,截至2018-2019年。
根據參加社交活動的頻率,將參與者分為:幾乎每天、至少每周一次、至少每月一次、偶爾、永不。所有的參與者平均隨訪時間為5年,或直至死亡。研究人員分析了社交頻率與壽命延長之間的關系。
在最初的5年隨訪期間,有25406人不參加任何社交活動,1379人偶爾參加,693人至少每月一次,553至少每周一次,532人幾乎每天都參與。
在研究期間,共記錄了21161人死亡,其中15728人在最初的5年內死亡。
研究發現,更頻繁的社交活動與更長的生存期相關,頻率越高,活得越久的可能性越大。
具體來說,在最初的5年隨訪期間,不參加任何社交活動的人死亡率為18.4%,偶爾參加活動的人為8.8%,至少每月一次的人為8.3%,至少每周一次的人為7.5%,幾乎每天都參與活動的人為7.3%。
此外,與從不參加社交活動的人相比,偶爾社交的人死亡時間延遲了42%,至少每月社交的人延遲了48%,至少每周社交的人延遲了110%,幾乎每天都社交的人延遲了87%。
社交活動頻率生存曲線
5年后,在生存的人中,有8420人不參加任何社交活動,688人偶爾參加,350人至少每月一次,295至少每周一次,272人幾乎每天都參與。
分析發現,不參加任何社交活動的人死亡率為6.2%,偶爾參加活動的人為4.8%,至少每月一次的人為5%,至少每周一次的人為5.4%,幾乎每天都參與活動的人為3.6%。
然而,在這一組中,研究人員觀察到了閾值效應,只有幾乎每天都進行社交活動才與顯著延長的生存期相關,其中死亡時間延遲了204%。
結果表明,社交活動似乎與老年人在基線開始的5年內,延長壽命的相關性更強,5年后,只有幾乎每天都進行社交活動才與顯著延長的生存期相關。
重要的是,當研究人員調整了其他混雜因素后,社會活動頻率與總體生存率之間的關聯仍然具有統計學意義,這表明社交活動獨立影響總體生存率。
研究人員表示,這是一項觀察性研究,無法確定原因,但研究結果支持鼓勵老年人積極參與社會活動。盡管尚不清楚社交活動延長壽命的原因,研究人員猜測,這可能與社交可以減輕慢性壓力有關。
論文鏈接:
http://dx.doi.org/10.1136/jech-2022-219791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醫諾維(ID:inovelt),作者:宋文法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