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你看不見的省可能是最關鍵的
(圖片來源:攝圖網)
作者|賈樂樂 來源|市值榜(ID:shizhibang2021)
|GUIDE|
■ 618的低價從哪兒來?
■ 低價與品質能否兼得?
■ 如何實現產業的降本增效?
又是一年618。
今年的618被稱為史上最卷、折扣力度最大的618。促銷的規則簡單了不少,比如京東全面推出“單件到手價”、唯品會直接上裸價、淘寶天貓也拿出一個直降場。
渠道紛紛拿出低價武器,是因為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消費趨勢發生了變化。
消費者變得更加理性,在零售業的“多快好省”中,更加看重“省”。當然,消費者追求的省,是以低價買到好東西,并不代表著放低了對商品質量的標準。
當前的形勢下,商家也想省,表現在更加謹慎,更加注重高ROI,以往在營銷上大水漫灌、產品研發上不行就換的思路行不通了。
連接消費者和商家的電商渠道,一直在提降本增效。
消費者要低價好物,商家要在提供低價好物的基礎上控制成本費用,渠道要滿足包括自身在內三方的利益要求,這看起來似乎是個“不可能三角”。
那么,低價與品質能不能兼得?如何兼得?
今年的新能源汽車行業經歷了一波降價潮,這里固然有車廠搶份額的主觀意圖,從客觀上看,也是因為成本下降,包括技術進步帶來的,也包括供應鏈上游價格的下降。
拉長時間來看,新能源汽車行業顛覆了傳統的汽車制造工藝,比如特斯拉帶火的一體化壓鑄替代了傳統車身結構件沖壓、焊接環節,簡化了生產流程,提升了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也把新能源汽車的生產帶向了集成化、輕量化的方向。
由此可見,技術創新是產業優化升級的根本動力,也是“低價”和“品質”兼得的保障。這樣的“省”,才是可持續的省,是消費者得實惠,生產者得發展的兩全之法。
那么,什么樣的技術才能推動產業升級、帶動產業的“省”?什么樣的基礎設施才保障產業全鏈條提效?
01
新技術降本
當前,最熱的技術進步莫過于生成式AI(AIGC),AI大模型熱度也居高不下。
大廠和一些垂直領域的企業都在布局大模型,創業者也在選擇大模型作為創業方向,國內海外基本上處于你追我趕的狀態,都不想錯失這個機會。
都在搶先機的重要原因是,大模型的使用將帶來AI技術的普惠。
大模型像是一個理解能力強且擁有過目不忘能力的人,學習和應用知識的速度都非常快,并且具有自監督學習能力,只需要很少甚至不需要人工標注數據進行訓練,從而可以推動AI從“手工作坊”向“工廠模式”轉變,降低AI的應用門檻。
這樣一來,產業利潤低洼的企業、供應鏈上話語權較弱的中小企業也都有機會通過大模型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完成自身的數智化轉型,進而提升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AI模型需要不斷自我進化和迭代,也就是說越訓練越聰明,除了算法的先進性之外,還需放到真實的應用場景里去實踐,否則只能是實驗室產品。
因此,AI需要有足夠多的場景和優質的產業級數據才能夠擁有更好地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京東在零售業經營20年,擁有零售、物流、健康、工業等廣泛實體應用場景,向外連接著制造、營銷、交易、倉儲、配送等復雜的產業生態,有著豐富的產業積累,不僅是技術最佳的培養器,也是技術的試煉場。
比如在客服領域,為了解放人力,更好地實現成本、效率、體驗三角,京東2012年就上線了智能客服。
客服和消費者之間的對話看似簡單,卻不是一個孤立的事件,智能客服不僅要完成任務型對話,為了快速對客戶問題做出反應,智能客服還需要與物流、訂單整個業務系統進行串聯,結合不同消費者的真實訴求,解決個性化問題,要讓智能客服有與人工客服無差別的靈活變通能力,進而提高客服滿意度。
在今年京東618開場后的28小時內,基于言犀產業大模型,京東云智能客服累計咨詢服務量超7195萬次,覆蓋售前、售中、售后全流程,保障用戶體驗。
多模態數字人也在京東618場景中得到廣泛應用。京東云言犀虛擬主播,集文本自動生成、語音自動生成、選品自動生成為一身,7*24h不間斷直播,成本不足真人主播十分之一,做到以“輕量級、高效率”助力品牌運營降本提效。
代爾塔是一個做防護用品的中小企業,過去幾年,在購入直播設備上就花了不下10萬元,再加上每年的人力成本投入,在做直播上,代爾塔投入不少卻收效甚微。后來代爾塔開始使用虛擬主播產品,開播5個月,虛擬主播就為代爾塔直播間帶來了近百倍的成交額增幅。
不止于營銷場景,京東云的數智能力也廣泛應用于政務熱線、銀行數字柜員等場景中,深入產業,用技術解決用戶身邊的問題。
今年,京東云還將發布面向產業的千億級大模型,在更多的產業場景下錘煉技術能力,并反哺于產業,幫更多的產業客戶降本增效。
02
數字基礎設施為“省”創造條件
618,云服務產品也加入降價行列。
先有阿里云、騰訊云、移動云高調宣布降價,甚至喊出史上最大幅度降價的口號。隨后,京東云宣布其全系核心產品參與比價,掀起中國云市場的首次公開比價大戰,并承諾“買貴就賠”,除官網列表定價低于頭部云廠商對應產品外,實際成交單價還將在特定云廠商實際成交最低單價基礎上再打九折。
和汽車行業的降價一樣,云服務產品的降價除了有擴大市場份額的意圖之外,更重要的驅動力是成本下降。
云計算產品的成本下降同樣是技術進步以及規模效應帶來的。隨著技術的進步以及使用者規模的擴大,同等算力的成本越來越低,存儲容量也越來越大,這些都是構成云計算成本的重要部分。
跟先前云廠商價格戰圍繞少數品類進行不同,京東云率先將戰火引到了全系核心產品,包含:計算、存儲、網絡、數據庫、中間件、安全、視頻服務、云電腦,京東云也成了參與降價產品線最豐富的云廠商,涵蓋產業客戶上云、用云全鏈條的服務需求。
京東云敢于這么大范圍降價,還提出“買貴就賠”,也是源自于其對技術降本的不懈追求。
長時間、大規模、復雜場景的業務實踐,讓京東云對于追求技術降本有更強的“自驅力”。
在自研技術的加持下,京東云不斷優化成本,提升資源利用率。
比如京東云混合多云操作系統云艦,使CPU平均使用率提升2倍,每年節省IT成本數億元;京東云虛擬化引擎京剛2.0,將算力虛擬化損耗降至零,云化成本直降15%;京東云數據中心采用液冷技術,能耗節省30%、PUE低于1.1。
與此同時,隨著服務客戶的不斷增加,規模效應也日益明顯,最新數據顯示,京東云已服務超95%的大型央企、2048家大型企業,914家金融機構和超207萬家中小微企業。
傳導至企業,底層的云服務產品降價,帶來了“立竿見影”的降本效果。企業上云、數字化轉型則是更加長效,且在降本和增效兩個方面都有顯著作用的手段。
作為數字世界的“水電”,除了價格要被“打下來”之外,云的使用方式也要簡單,適合業務場景,而且企業應當有充分的選擇權。
比如,國家電力投資集團,它是五大國有獨資發電集團之一,是全球最大的光伏發電企業,規模龐大、業務復雜。國電投原本的基礎IT資源異構多樣,比較難管理,而且后期還想遷移到尚未完成建設的電投云上,龐大的產業鏈信息和數據資源需要統一管理,安全問題也要解決。整體來看,國電投的云建設存在著管理復雜、遷徙困難、安全薄弱等技術難點。
京東云提出了有效的解決方案:基于混合多云操作系統云艦,實現了對當前異構環境和未來電投云的異構屏蔽,在統一底座上構建的PaaS組件和應用實現了更廣泛兼容以及高可用,極大地降低了國電投后期的管理和運維成本。
通過融合開放的數字底層設施,企業能夠從三個維度實現具有長期效應的降本增效:
03
向產業鏈要效率
長而雜的供應鏈,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也更像一個木桶,只要有一個環節薄弱,一塊木板不夠長,整體的運轉效率就會被拖慢。
因此,供應鏈需要兼具柔性和韌性,也就是既能夠根據市場變化,快速調整生產計劃和庫存管理等,以達到減少損耗擴大收益的效果,也能夠在有不確定性的外部環境之下保持連續供應,并且有快速恢復到正常狀態的能力。
京東在零售業經營20年,京東云在618這種極其復雜的場景不斷淬煉,如今京東云將其在產業供應鏈場景中積累的經驗再用到產業中去,幫助企業補足薄弱環節,打造高效的運營通路。
也就是供應鏈的各個環節需要破除壁壘。
比如,從設計、研發到銷售的路,可以是傳統的由上而下,也可以是京東云的C2M反向定制。
格力博是一家生產園林電動的工具,原本的主要市場是在海外,銷售存在明顯的淡旺季。
為了讓生產線在長達幾個月的淡季里充分利用,格力博借助常州“5G+AI工業制造云平臺”對消費端大數據建模分析后,找到了新的細分市場的機會——洗拖一體機。在短短的幾個月,格力博就接到了5萬余臺訂單,打開了國內市場。
后來,因為疫情,格力博的生產節奏被打亂,“5G+AI工業制造云平臺”又通過對大數據的分析,從產業鏈上找到了解決方案:把外殼生產留在了常州,電水泵和電源線的產能分發到了蘇州3家中小企業共同消化,而塵杯訂單則交付給了廣東中山的一家外貿企業。
“5G+AI工業制造云平臺”依托京東云產業協同平臺,打通了供應鏈兩端的環節。對消費端進行大數據建模分析,將消費者的購買需求聚合云端,再將訂單聚集在平臺上,統一下發給工廠,對生產端通過拆解產能,把產品拆分為各個零部件,之后通過生產工藝標簽匹配,找到本地以及省外等地區的生產力,幫助企業用盡、用足剩余產能。
平臺通過促進全要素的流通,破解了傳統企業的發展痛點,也為它們的數智化轉型打開了新通道與新模式。
京東云的產業協同平臺是基于京東數字化技術及供應鏈優勢,以及數智供應鏈萬億數據打造的。
數智化供應鏈把一個個孤立的數字轉化成了有價值的數據,并指導商品的設計和生產,一方面縮短產品的研發周期,另一方面,提升了新品研發成功率,讓產品更適配消費者的需求,擴大銷售規模,實現產銷協同。
不只是協同研發,數智供應鏈其他多個場景下提效,比如數字倉庫,包括AI看貨出貨監控、數字化倉單等等覆蓋從創意、設計到制造、倉儲再到配送售后等十個環節的能力,通過技術,實現客戶的省錢省時省力。
04
結語
成本優勢是企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護城河,它意味著在產業的不確定環境下有更強的韌性,更強的抗風險能力,在產業上行周期,有更大的利潤彈性。
成本優勢的取得,可以靠資源優勢,比如中東的石油,也可以靠優化流程、地理優勢和做大規模實現。
在這其中,技術的進步是最為重要的因素,比如上云可以優化業務流程,技術進步可以降低制造成本,在市場上形成低價競爭優勢和規模優勢,規模優勢又能提升議價權,實現進一步的降本。
縱觀人類歷史,從18世紀末的蒸汽機革命,到19世紀70年代的電力應用,再到上個世紀的通信技術革命,社會生產力的每一次狂飆都是因為技術的進步帶來了顛覆性創新。
技術的價值要通過業務場景中去驗證。因此,對技術提供方來說,產業的優化升級和降本增效,是技術進步的目標;對需求方來說,更懂產業、能迅速落地的技術提供方,才是能夠同行的伙伴。
歷史的車輪告訴我們,技術進步帶來的省,才是最具有持續性的省。在技術上不斷創新的能力,也是一個企業的核心競爭優勢。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市值榜(ID:shizhibang2021),作者:賈樂樂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