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農場不是終點,而是起點——關于“家庭農場熱”的“冷”思考
但是,由于農戶對市場需求和供給信息知之甚少,農業生產大多數處于盲目狀態,很容易出現“行情好時一哄而上、行情差時一哄而下”的情況,從而直接導致農產品供給大規模波動,并直接影響到農產品價格的大規模波動。這直接導致生豬養殖出現“豬周期”現象,每三年一輪,一年賺、一年平、一年虧。
實際上,即使“家庭農場”再朝前一步,演變成大規模的集合化、產業化生產同樣會面臨這個問題。但是,產業化生產具有一個明顯的優勢,那就是風險管理的能力。產業化生產企業具有更加充分的市場供求信息,能夠合理安排生產;可以實現上下游的產業鏈協作,通過控制上游原材料成本、下游深加工等手段熨平價格周期波動;可以通過金融市場對沖工具規避風險。
所以,盡管家庭農場在生產集約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是農產品的流通困境依然沒有解決,依然會出現因盲目生產而導致農產品價格大規模波動的現象,從而引發家庭農場大規模虧損的困境。
另一方面來看,家庭農場對于中國農業現代化應當是巨大的進步,只是尚需要進一步的配套措施。從產業化的運作經驗來看,我們可以引以為借鑒的經驗包括生產的協調配置、金融市場的配套發展。通過全國性的區域協調,制定一個生產量浮動區間,或者通過更市場化的手段(建立全國農產品生產和需求信息庫),從總量上避免區域性的盲目大規模生產。推動農產品期貨市場發展,通過一定區域的農產品期貨制度,來鎖定價格,從而規避價格變動的風險。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