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工業難回暖 五大措施解決產能過剩促進產業升級
五大措施解決產能過剩,促進產業升級
2003-2008年,我國船舶工業連續5年保持高速增長。在2008年,造船企業生產任務飽滿,骨干船廠手持訂單已排到2011年以后。但受到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經濟增速放緩,國際貿易下降,全球航運受到重大打擊,從而導致全球主要造船國家訂船需求大幅下滑,引發全球性的造船能力過剩。
2008年以來,我國政府制定了多項關于促進船舶工業健康穩定發展的政策,如2008年10月制定的《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當前形勢下保持船舶工業平穩較快發展的意見》;2012年2月制定的《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中長期發展規劃》;2012年3月制定《船舶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2013年8月制定《船舶工業加快結構調整促進轉型升級實施方案(2013-2015年)》;2013年10月制定《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等。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3-2017年中國船舶制造行業市場需求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研究顯示:雖然各大政策從多個角度對船舶工業的發展做了相關的規劃,但主要還是從解決產能過剩和促進產業升級兩個方面出發制定相關措施。
1、加大企業之間的聯合
雖然我國在船舶工業的規模方面,已經處于世界的前列,但是大部分企業在品牌知名度、技術水平、市場營銷、資本運作能力等方面還相對較弱。在面對國外船舶企業時,缺乏競爭力。而企業之間的聯合,能夠充分利用合作各方的資源、技術、資本等,形成優勢互補,達到雙贏的目的。
2、優化船舶產業鏈
目前,我國船舶工業發展的一大阻力就是產業鏈不完善。因此要提高整個工業的實力,調整產業發展結構,就必須完善船舶產業鏈。對于有實力的企業,可以向海洋工程裝備發展;對于中小造船企業,可以轉變為船舶中間產品配套加工中心和專業化加工中。這也是培育船舶工業經濟增長點的有效方式。
3、進行有效的市場定位,開發細分市場
散貨船、油船、集裝箱船是我國船舶工業的三大主流船型,而很少有企業在其他專業船舶領域進行深入發展。隨著我國船舶工業發展的減速,市場競爭必將加劇。對于一些企業,可以向一些細分市場發展。
例如,圍繞海洋資源在勘探、開采、儲存運輸和服務等四大環節的需求,可以發展鉆井船、起重鋪管船等。或者向海洋裝備制造方向發展,如半潛式鉆井平臺、自升式鉆修井/作業平臺、大型起重船/浮吊、水下采油樹、泄漏油應急處理裝置等。
隨著內河港口的發展,可以發展節能環保的標準化、系列化內河船舶。另外,我國富豪階層的興起,對豪華游艇、旅游觀光艇等也有較大的市場需求。
4、推動企業兼并重組
推動船舶企業的兼并重組,是化解我國船舶的產能過剩,促進產業升級的重要方式。一方面,通過行業內兼并重組,能夠培育行業龍頭企業,提高產業集中度和產能利用率;另一方面,通過跨行業的兼并重組,能夠優化資源配置。而跨國并購,能夠獲得國外先進的技術與管理經驗,提高企業的整體實力。
5、提高船舶工業信息化水平
21世紀是數字化、信息化的時代。信息技術水平的提高,有利于降低船舶工業設備耗能,改善工藝流程。而我國船舶工業在數字化造船、數字化設計等方面的水平較弱。提高船舶工業信息化,能夠促進我國船舶工業建立總裝化、模塊化、專業化的現代制造模式。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