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生物材料7大研發進展年終盤點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生物材料行業報告,2013年全球生物材料重要的技術研究進展主要有7個:
進展一:日本利用藻類生產塑料,耐熱易加工性能毫不遜色
2013年1月9日,日本研究人員宣布,他們以能進行光合作用的藻類“裸藻”為主要原料,成功生產出塑料。
研究人員認為,與利用石油制造塑料相比,這種新技術排放的二氧化碳更少。
裸藻是一類兼具動物和植物特點的單細胞真核生物,在原生動物學中稱為眼蟲。它們容易培養,而且光合作用效率比陸地植物更高。
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和宮崎大學等機構組成的聯合研究小組發現,裸藻能在細胞內大量生產高分子糖。提取這種糖之后,再與油脂反應,就可以合成塑料。
合成的塑料成分有70%來自植物,不僅與來自石油的塑料一樣容易加工,耐熱性也毫不遜色。
進展二:帝人改良植物性生物聚碳酸酯樹脂技術,提高耐熱性及耐沖擊性
2013年4月,帝人公司日前改良了植物源生物聚碳酸酯樹脂產品“PLANEXT”的技術。通過改變分子設計,使得耐熱性及耐沖擊性比以往的PLANEXT有了提高,解決了與用石油制造的聚碳酸酯樹脂相比所存在的問題。改良型產品名為“PLANEXTD-7000”。
PLANEXT是環保型樹脂,植物成分高達70%,所用的原料是用從玉米粒等中提取的淀粉制成的一種化合物異山梨醇(Isosorbide)。其成形性及抗化學藥品性均十分出色,作為一種具有表面硬度及剛性的生物塑料,被應用于以汽車及電子產品為代表的廣泛用途。
帝人公司日前改良了植物源生物聚碳酸酯樹脂產品“PLANEXT”的技術。通過改變分子設計,使得耐熱性及耐沖擊性比以往的PLANEXT有了提高,解決了與用石油制造的聚碳酸酯樹脂相比所存在的問題。改良型產品名為“PLANEXTD-7000”。
進展三:研究者研制出可殺死癌細胞的新型生物納米材料
2013年7月初,同濟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與納米科學研究院王祎龍博士、時東陸教授與美國辛辛那提大學、密西根大學的同行緊密合作,研制出一種新型表面雙功能化的非對稱納米復合微球。這種新穎的結構為表面選擇性偶合生物分子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方法,為多功能納米材料載體的構建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這種新型納米結構的優勢在于,更方便、高效地將多種功能整合于同一個納米載體中,使之能同時實現靶向、示蹤、磁熱療、載藥和可控釋藥。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