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發電行業競爭格局初顯 融資能力是關鍵
垃圾發電行業競爭格局初顯
從垃圾焚燒發電項目中標企業性質來看,國有資本與民營資本平分秋色,外資也已進入我國垃圾發電領域。其中,在港股上市的固廢處理龍頭——光大國際,憑借雄厚的資本實力以及良好的企業資質在山東、江蘇、廣東、海南、浙江等地獲得了多個項目,市場份額高達25%左右。其次為上市公司桑德環境與盛運股份,份額在15%左右。此外,綠色動力、上海環境集團、海諾爾等企業也表現較好。
前瞻產業研究院分析師祝建梅認為,從不同企業類型來看,國有資本具有一定的資金實力,容易獲得地方政府的支持,通常是政府規劃的垃圾處理項目的運作平臺;民營資本的資金實力相對較弱,但具有靈活的運作機制,對市場能做出快速反應;外資企業多為資金實力、技術實力雄厚的企業,具有豐富的項目運作經驗,企業的本土化程度決定其未來搶占的市場份額多少。
企業融資能力成為能否進入行業的關鍵
我國垃圾焚燒發電項目主要采用BOT模式,BOT模式即Build-Operate-Transfer(建設-經營-轉讓),是指項目在取得政府的特許權后,項目發起人出資成立項目公司,并自主決定項目的規劃、建設。項目完工后項目公司在特許期內(一般為25-30年)進行運營,通過向用戶收取費用來達到收回成本、賺取利潤的目的。特許期滿后將項目無償移交給政府。
從而,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初始投資大,建設運營成本較高,這對融資實力較弱的中小型企業構建了較高的進入門檻,尤其在當前生活垃圾焚燒污染新排放標準即將出臺的背景下。而對于具有較強融資實力的上市企業、國有資本等,可憑借其資金優勢投資建設垃圾發電廠、提高垃圾焚燒發電技術水平,進一步搶占市場份額。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