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康復醫療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市場有望超過千億【組圖】
康復醫療產業鏈較短,民眾對康復醫療認知度、接受度較低
康復醫療產業鏈較短,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部分:上游是康復器械、藥物生產商;中游是康復醫療機構,以及部分出售康復藥物及器械的零售藥店等機構;終端則是需要接受康復治療的患者。康復治療機構可分為:康復醫院(康復專科醫院)、康復科(綜合醫院中的康復科)、康復門診(康復診所)、康復醫療院、準康復醫療機構(如長期留治機構、病殘護理院等)等。
康復醫療需求主要來自三方面人群,即老年人群、殘疾人群與慢病患者人群。我國每年約有超過700萬殘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復治療,相較于全國接近8500萬殘疾總人口,占比10%不到。受制于康復意識不足,康復教育的缺失,我國潛在存量康復需求未能得到充分釋放,未來隨著相關配套機構與政策的到位,有望得到進一步挖潛。
據相關調查,我國接近24%居民完全不知道康復治療,僅有26%居民對康復治療具有正確認識。對于大眾熟知的理療療法,也僅有3%居民經常嘗試,同時62%居民從未有過嘗試想法。
我國人均康復花費較低,未來康復醫療市場規模有望達千億
2013年中國康復醫療市場規模為200億元左右,美國為200億美元(不含長期照護);我國人均康復花費15元,美國人均80美元;中國消費者在康復上的支出上的落后,意味著國內康復行業還相當不成熟,大眾康復意識、設備、人才、產業鏈都很初級。
2017年,我國康復醫療市場規模約380億元。隨著國內中產階級擴大化,更多受教育程度較高者將意識到康復的重要性,市場有很大的培養空間。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8-2023年中國康復醫療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指出,按國內約2億中高收入人群能達到美國康復消費水平(人均80美元康復消費),未來市場規模有望達到千億以上。
高新科技應用成趨勢,生物能量信息技術不可替代
1、在未來康復醫學中,由于人類壽命延長和生命質量提高,有賴于醫學科學和技術整體水平之長進,所以人類對高新技術應用則有更多期盼。人類希望應用最新前沿技術對“疑難雜癥”、對生活方式疾病、對中老年病、對影響人生活質量之骨關節病、精神心理疾病,以及亞健康狀態防治等等,能提供更多實用之康復手段和解決辦法。
2、在醫學領域里引進和采用更多新技術,對傳統康復醫學思維和工作方式,提出挑戰。比如采用生物反饋技術、全新數字攝影技術、生物芯片技術、生物傳感技術、微電子脈沖技術,VR(虛擬現實)技術、人工智能技術以及分子設計和模擬技術等,將促進生物能量信息技術成熟,作為整合醫學最重要之技巧,被全球思想前衛醫生接納,并在使用中構建中西醫融合新的高架橋和快速通道。
3、生物能量信息技術,由20世紀后期僅限于對于診斷之重要貢獻迅速發展為當今臨床醫療之整合運用。對幫助因各種原因導致的身心功能障礙者,充分發揮其自身潛能,對人體功能測定、評估、訓練、重建、補償、調整和適應,對通過恢復運動、語言、心理、認知,以及個人自立所需之其他功能,對提高患者生存質量等,都將帶來不可替代之巨大推動作用。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
前瞻產業研究院 - 深度報告 REPORTS
本報告前瞻性、適時性地對康復醫療行業的發展背景、供需情況、市場規模、競爭格局等行業現狀進行分析,并結合多年來康復醫療行業發展軌跡及實踐經驗,對康復醫療行業未來...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