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球礦用車市場反彈,中國企業彎道超車的出路在哪?
礦用車是專為礦山作業而設計制造的非公路車輛,其體型更大,載重更多,動力強勁。歐美發達國家最早進入工業時代,對礦產資源的需求以及內燃機的出現使其相較于發展中國家更早進入礦用車領域。目前全球市場上主要礦用車品牌包括美國卡特彼勒、特雷克斯、日立建機、日本小松、德國利勃海爾以及白俄羅斯別拉斯等,目前幾大廠商占據全球礦用車市場近80%的份額。中國礦用車制造企業起步較晚,其產品主要為滿足國內需求,技術水平相較歐美落后,隨著我國礦山開采規模的擴大,其發展任重而道遠。
國際礦用車市場規模反彈,全球巨頭競爭激烈
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復蘇緩慢,礦業市場一片低迷,國際礦用車市場規模不斷縮小。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8-2023年中國礦用車行業市場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2017年,得益于全球經濟復蘇勢頭良好,以及新興經濟體的強勁增長,全球礦用車市場規模出現反彈,走出連續五年的縮減頹勢。2017年,全球礦用車市場為843億美元,較2016年同比增長17.1%。
從礦用車主要生產廠商銷售收入來看,全球巨頭競爭激烈。2017年,美國卡特彼勒公司作為全球第一的礦用車生產廠商,礦用車銷售收入234.68億美元,較2016年同比增長16.54%;日本小松緊隨其后,2017財年實現營業收入25011.07億日元,折合美元約220億;日立建機2017財年營業收入為9591.53億日元,折合美元約87億;德國利勃海爾2017年銷售收入98.45億歐元,折合美元約108億;美國特雷克斯2017年營收為43.64億美元。
各巨頭在全球礦用車行業中牢牢占據頂端位置,無論是其體量還是技術水平都居于世界同行前列。但在隨著礦用車市場反彈以及新興經濟體對礦用車需求的擴大,其相互之間競爭加劇。美國卡特彼勒、特雷克斯、德國利勃海爾三巨頭主要市場為歐洲與北美地區;日本小松與日立建機主要市場為亞太地區,尤其集中在中國市場。各巨頭之間主要市場區域重合度較高,競爭無可避免且有愈演愈烈趨勢。
中國礦用車企業營業規模小,資產收益低
從中國礦用車領域內的其中三家公司數據來看,我國礦用車企業營業規模小,資產收益率較低。內蒙古北方股份、秦皇島天業通聯、陜西同力重工三家公司在國內礦用車領域有多年研發與制造經驗,但三家企業2017年營業收入普遍較低。其中陜西同力營業收入10.92億元,資產報酬率為8.45%,在三家企業中居于首位;天業通聯營業收入3.56億元,資產報酬率僅為1.47%。我國雖然還擁有三一重工,湘潭電機等大型企業,但其礦用車業務僅占總體業務很小一部分。
目前,國內礦用車企業尚未形成真正的可與國際巨頭競爭的規模與技術實力。深耕礦用車領域多年的內蒙古北方股份,其核心技術依舊依賴于美國特雷克斯公司。而且,我國礦用車設計制造主要集中于礦用自卸車,在其他礦業專用車輛方面缺乏相關技術與經驗。
中國礦用車企業要把握發展機遇,爭取彎道超車
隨著中國經濟維持穩定的中高速增長,對礦產資源需求的逐步加大,中國礦用車市場也在經歷波動之后實現反彈。中國“一帶一路”戰略實施和《智能制造2025》的提出,為礦用車行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在我國提倡新能源汽車背景下,礦用車也將向混合動力與電動化方向靠攏,同時隨著AI技術進一步發展和應用,無人化、智能化在礦用車上也將得到更多體現。中國礦用車企業要把握發展機遇,積極吸收利用新技術,爭取在智能化和電動化方面實現彎道超車。
當前全球礦用車市場有望走出頹勢,國際巨頭競爭加劇;國內市場出現反彈,中國礦用車企業擁有良好的發展機遇。整體來看中國礦用車企業想真正做大做強,走出國門進行全球布局,仍舊有一段不短的路程要走。中國礦用車企業擔負著設計制造我國擁有自主產權的大型礦用設備的責任,在核心技術被歐美國家掌控的現在,其發展依舊任重而道遠。
以上數據及分析均來自于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8-2023年中國礦用車行業市場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
前瞻產業研究院 - 深度報告 REPORTS
本報告前瞻性、適時性地對礦用車行業的發展背景、產銷情況、市場規模、競爭格局等行業現狀進行分析,并結合多年來減震器制造行業發展軌跡及實踐經驗,對礦用車行業未來的...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