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前瞻之金融科技:深港“科技+金融”雙輪驅動,大灣區站上發展高地
深港“科技+金融”雙輪驅動,大灣區站上發展高地
金融科技是基于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一系列技術創新,全面應用于支付清算、借貸融資、財富管理、零售銀行、保險、交易結算等六大金融領域,是金融業未來的主流趨勢。2018年6月,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在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科技論壇上表示,金融和創新科技是本屆特區政府的工作重點。
從土地面積、總人口、港口吞吐量、集裝箱吞吐量、機場客/貨運量等規模指標上看,粵港澳大灣區并不遜色于三大灣區的平均水平,甚至在某些指標上還處于領先地位。經濟規模上,粵港澳大灣區已超過舊金山灣區,緊追紐約灣區與東京灣區。但是在地均GDP上,粵港澳大灣區還遠遠落后于三大灣區。
其中,以金融服務業為代表的紐約灣區,其華爾街駐扎了近百家本土銀行、幾百家外國銀行的分支機構,還有幾十家投資銀行和其他眾多金融機構,令其被稱為全球金融心臟,成就了紐約金融灣區的地位。分析和整合數據資料發現,紐約灣區金融持續發展的根本之一是精準的產業定位和城市規劃,而其全球金融資源的配置能力更是有力地保證其高效運行;從金融市場、金融機構再到輔助機構金融咨詢公司等,每種金融相關行業的機構在灣區周邊均密集布局。此外,灣區內云集的高校也為金融人才儲備上形成了良性循環。
思考: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科技產業生存發展邏輯
對比粵港澳大灣區,深圳擁有創新驅動的先發優勢,香港具有金融服務的國際化和制度優勢,在大灣區內形成了“科技+金融”的雙輪驅動,為金融創新和金融科技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同時,中國的互聯網巨頭BATJ均已經在深圳落戶總部或部門,金融科技引導的金融業態變革極有可能首先在粵港澳大灣區內發生。在高等院校與人才培養方面,泰晤士亞洲百強榜單顯示,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培養資源豐富,高校數占內地與港澳總和的比重達29.0%,其中香港有著明顯的優勢,亞洲前十高校獨占四所;廣東省擁有43所本科高校、86所專科高校、16所獨立高校與22所民辦高校,省內985高校占全國比重為5.1%,211高校占比為3.6%。
粵港澳灣區與三大灣區相比缺乏明顯特征,考慮到粵港澳大灣區擁有良好的基礎設施與高端人才來源,且已形成科創企業集聚;科技創新需要高端人才與設備,同樣也離不開風險投資,加上擁有港交所與深交所兩大交易所,金融與科技創新的融合或將是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粵港澳大灣區金融與創新融合發展將成為其區分于全球其他灣區的重要特征。
深圳成為金融科技先行軍
深圳有著科技創新的先發優勢,在政府層面上對金融科技領域進行了一系列布局。
一是加強與香港金管局在金融科技領域的合作。2017年6月和10月,深圳市金融辦與香港金管局分別簽署金融科技合作備忘錄和落地軟協議,雙方在金融科技發展研究、人才培訓、經驗交流、產業應用等多方面緊密合作,鼓勵金融科技創新發展,推動金融科技實踐與應用,促進兩地金融科技穩健發展。這是香港金管局與內地首次就金融科技發展達成合作共識。
二是增設“金融科技”專項獎。2017年,深圳市在金融創新獎下增設“金融科技”專項獎,鼓勵金融科技成果轉化及應用。深圳市金融辦聯合香港金管局,面向深港兩地金融金融機構、地方新興金融機構、科技公司開展深圳首屆金融科技專項獎的評選,首屆“金融科技”專項獎最終7個獲獎項目中,包括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的區塊鏈應用項目、富衛人壽保險(百慕達)有限公司的富衛即時提取服務項目獲獎,形成了深港金融科技創新聯動,起到了較好的示范作用。該獎項首次打破區域限制,促進了大灣區內金融科技的交流合作與發展。
三是實施重大科技產業專項扶持計劃。深圳市設立金融科技專項扶持計劃,對區塊鏈產品、量化金融平臺與系統、互聯網金融服務平臺、金融風險管理系統研發及產業化進行重點支持。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
前瞻產業研究院 - 深度報告 REPORTS
本報告前瞻性、適時性地對科技金融服務行業的發展背景、供需情況、市場規模、競爭格局等行業現狀進行分析,并結合多年來科技金融服務行業發展軌跡及實踐經驗,對科技金融...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