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經濟業務收入持續下降 短期代銷金融產品能否成為突破口?
經紀業務收入持續下降
經紀業務收入是券商最重要的收入來源,2013年經紀業務收入占比高達達46%,近三年占比在23%-30%之間。2018年一季度,在股基交易量穩定及傭金率降幅企穩的情況下,經紀業務收入占比反升至27%,可見經紀業務對于券商的重要性。
盡管如此,近年來經紀業務收入大幅下降是不爭的事實。數據顯示,2014年下半年至2015年上半年的牛市中,代理買賣證券業務凈收入(含席位租賃)高達2691億元,而伴隨著交易量的萎縮和行業傭金率的下滑,2016年和2017年代理買賣證券業務凈收入(含席位租賃)分別降至1053億元和821億元,同比分別下降61%和下降22%;2018年上半年同比下降6%至364億元。
上市券商方面,2018年上半年上市券商整體經紀業務收入同比減少5%,好于行業整體。從規模來看,中信證券集團合并口徑下經紀業務收入排名行業第一,同比增長3%;從增速來看,中信、招商、長江、興業、東方、太平洋和一創等券商經紀業務收入實現同比正增長。
券商經紀業務收入與市場行情高度相關,交易量和傭金率雙殺導致經紀業務收入大幅下降。首先,來看交易量。2015年以來市場股基交易額趨于萎縮,2015年二季度日均交易量高達1.6萬億元,至2018年二季度已降到4008億元,三季度更是降到3483億元,創近年來新低。當前市場避險情緒升溫,預計交易量將保持較長時間的低迷狀態,券商經紀業務面臨交易規模萎縮的壓力。
(注:2018年三季度數據截至9月4日)
再來看傭金率,自2002年浮動傭金制推出以來,伴隨著資本市場的不斷完善、業務模式
的不斷豐富以及科技水平的不斷進步,我國券商經歷了三次降傭潮:傭金自由化帶來第一輪降傭潮;網點和人力的競爭帶來第二輪降傭潮;“信用交易+互聯網+一人多戶”帶來第三輪降傭潮。經過三次降傭潮,傭金率已由2007年的萬分之15降至2017年的萬分之3.2%。
代理買賣證券業務是一類典型的通道類業務,而隨著科技
的發展,業務員下單的作用已逐步被智能終端替代,實體網點開戶功能也已逐步轉移到互聯網平臺。如果不考慮人工費用和營業部費用,代理買賣證券業務成本僅為支付給各類清算代理機構的手續費,實際成本在萬分之一左右,降傭空間仍大。預計2018年,傭金率將繼續下滑至萬分之3.1.
因此,交易量清淡和傭金率下滑對券商業績影響較大,券商渴望尋找新的業務模式,券商經濟業務轉型迫在眉睫。
經紀業務未來轉型方向
早期,券商以代理買賣證券業務為主要收入來源,競爭方式以網點擴張和人力擴張為主,同時掀起了第一輪降傭潮。當時交易還必須通過現場或電話下單,然后由交易所的“紅馬甲”(證券交易員)將指令輸入交易主機;同時,券商營業部提供了投資者交流股票的場所,因此網點的數量和布局是券商的核心競爭力。
2012年創新大會召開之后,券商經紀業務進入創新發展階段。此時券商經紀業務發生了兩個重大變化,一個是信用交易業務出現彌補了傭金率的下滑,二是互聯網開戶降低了營業成本。中小券商在創新業務方面的嘗試更為激進,業績增長更為強勁。
2017年后,創新業務受限且市場交易日漸低迷,券商開始發力財富管理業務,短期以代銷金融產品業務為突破口,長期將更多增加投資顧問費收入的占比。因為在第四階段,低傭金互聯網零售模式和高傭金的財富管理模式平分秋色,核心競爭力變成了資產定價能力和員工素質。
更多數據請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8-2023年中國證券行業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
前瞻產業研究院 - 深度報告 REPORTS
報告根據證券行業的發展軌跡及多年的實踐經驗,對證券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做出審慎分析與預測。是證券經營機構、監管單位、證券服務機構、投資企業準確了解證券經營機構當...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