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秸稈垃圾處理行業發展概況與市場前景分析 政策力度大【組圖】
秸稈資源豐富,綜合利用水平不足
所謂秸稈,是指農作物成熟后收獲其籽實所剩余的副產品,包括糧食、油料、棉花、麻類、糖類、煙葉、蔬菜瓜果類、藥材等農作物的莖、葉、枝、梢、稈、殼、芯、藤蔓、秧、穗及殘渣等剩余物,還包括農田青綠飼料,但不包括麥麩、餅粕等副產物和農作物的根部。秸稈富含氮、磷、鉀、鈣、鎂和有機質等,是一種具有多用途的可再生的生物資源。
作為一種非競爭性資源,秸稈具有數量大、分布廣、種類多和價格低廉等優勢。據有關調查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秸稈理論資源量為8.84億噸,可收集資源量約為7.36億噸;2018年秸稈理論資源量預計達8.86億噸左右。
從品種分布來看,我國秸稈品種以水稻、小麥、玉米為主。其中,玉米秸占比最高,達到32.5%;稻草、麥秸占比緊隨其后,分別達25.1%、18.3%;其余秸稈品種占比則不到5%。
從區域分布來看,秸稈來源主要分布在糧食生產地,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山東、江蘇、安徽、江西、四川等13個糧食主產省(區)秸稈理論資源量占全國秸稈理論資源量的70%以上。
雖然秸稈資源豐富,但綜合利用不充分,秸稈隨意拋棄、焚燒現象嚴重,不僅造成一系列環境問題,還浪費了寶貴的生物資源。為穩定農業生態平衡、緩解資源約束、減輕環境壓力,我國中央及地方政府正加快推進秸稈綜合利用。
例如,2018年10月,農業部在“東北地區秸稈處理行動現場交流暨成果展示會”提出:到2020年,全國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5%以上;東北地區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0%以上,50%重點縣市秸稈綜合利用率穩定在90%以上;露天焚燒現象顯著減少;力爭到2030年,全國建立完善的秸稈收儲運用體系,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秸稈綜合利用產業化格局,基本實現全量利用。
地方政府方面,2018年8月,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安徽省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安徽省支持秸稈綜合利用產業發展若干政策》、《安徽省秸稈綜合利用專項考核辦法(試行)》,以推進全省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工作。
其中,《行動計劃》指出,力爭2020年全省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產業化利用量占秸稈綜合利用總量的比例達到42%,能源化和原料化利用量占秸稈綜合利用總量的比例達到35%。此外,還著重提出了秸稈綜合利用龍頭企業提升工程、秸稈綜合利用龍頭企業提升工程、秸稈綜合利用龍頭企業提升工程等八大重點工程的具體目標。
在政策指引下,我國秸稈綜合利用水平正穩步提升。以安徽省秸稈發電為例,截至2018年7月底,安徽省全省已建成并網秸稈發電項目36個,裝機104萬千瓦,位列全國第二。
總體而言,農作物秸稈具有廣闊的應用范圍,秸稈綜合利用一個是較新的技術領域,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生物質能源拉動,秸稈綜合利用前景可期
近年來,隨著化石能源的短缺及農業環境的日益惡化,人們對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越來越重視,生物質資源的開發利用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2017年,生物質發電量已達794萬千瓦,同比增長22.2%;裝機容量達1488萬千瓦,同比增長22.6%。
在生物質能源中,農作物秸稈是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目前,以折合標煤量計算,我國生物質能源還有約4.38億噸可利用,其中農作物秸稈達1.66億噸,占比為37.90%。
由此可見,在國家提出節能減排、可持續發展的背景環境下,隨著各項促進生物質能產業化發展政策的實施,秸稈垃圾處理行業將顯著受益,秸稈綜合利用市場有望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更多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秸稈垃圾處理行業市場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
前瞻產業研究院 - 深度報告 REPORTS
本報告第1章分析了中國秸稈垃圾處理行業的發展環境;第2章對國內秸稈垃圾處理行業的發展狀況、競爭格局進行了分析;第3章對主要秸稈垃圾處理品種的市場需求、競爭格局、...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