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電影行業市場現狀與發展趨勢分析 非票業務成為新的掘金池【組圖】
影院盈利途徑多樣化,非票房盈利全面開花
一部電影的收入包括票房收入和非票房收入,其贏利點主要有:票房分賬收入,映前及陣地廣告收入,爆米花、可樂等影院消費品及電影衍生產品銷售利潤,以及票務代售等一些增值服務收入。
我國電影行業收入結構:票房業務獨領風騷,開始向非票業務轉移
公開資料顯示,國外知名院線公司早已將非票收入作為自己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如Cinemark、Regal和AMC的非票收入的營收占比均在30%以上,而國內大多數公司的非票收入營收占比多在20%以下,甚至是不足10%。
非票業務方面,萬達電影為行業內絕對領跑者。在2018年上半年,萬達電影營收中非票業務部分已經占到了34.35%,和北美發達市場35%左右的平均水平基本持平。但就行業整體而言,與發達市場相比,我國還有進一步追趕的空間。
關于非票業務占比情況,市面上一些數據并沒有報道的樂觀,比如“根據NPD報告,美國衍生品收入高達電影行業總收入的70%”,或是“美國電影《星球大戰》三部曲全部票房收入為18億美元,衍生品入賬卻超過45億美元”,這些都沒有可靠的信息來源佐證,主要原因是全球授權協會范圍過大,數據引用造成誤會,此外,電影衍生品需和動漫衍生品區分開來。
可考數據有:彭博社報道,BOE公司分析師Johnson曾談到當某個電影票房超過10億美元時,一般將產生2.5億~3億的衍生品玩具銷售額,可以給片方帶來5000萬美元收入;40%的衍生品會在電影上映前進行銷售。國外片方一般收取7%~10%的版權費和50%的分銷費。
曾有從業者估算,電影院票房業務的毛利率大約為15%-17%,而非票收入相關業務毛利率則能接近60%。隨著失去人口紅利爆發帶來的利潤增長,非票業務正在成為國內院線共同瞄準的目標。
非票業務拓展模式:第三代影院——數字放映、互聯網平臺、賣生活方式
市場對于電影院舊有的玩法和模式產生了“抗藥性”,需要找到新的出路新的方式,于是第三代影院應運而生。
第三代影院是在互聯網思維下,以互聯網技術和數字放映為手段,打造的以電影為平臺,集合休閑、娛樂、文化、時尚等多種生活方式的電影生活空間,這里賣的不只是“電影”,而是“電影生活方式”。
它徹底顛覆了目前影院“票房至上”的生存法則,票房只占其收入的30%,其余70%都來自各種電影生活方式的販賣,如喝酒、吃飯、聚會、玩游戲、唱歌……讓看電影的人可以來影院,不看電影的人也能走進影院極大地拓展了線下消費渠道。
未來影院將不僅僅是一個觀影場所,也將構造“1+X”影院形式,發展為集休閑、娛樂、餐飲、購物于一身的微型商業綜合體。 電影院提供的不應僅僅是與電影相關的消費,更是一種生活方式,影院提供的生活休閑應該涵蓋包括“書吧”、“藝術吧”等與“時尚生活”相關的內容,這應是國內影院努力的方向。
以上數據來源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電影院線和電影院運營模式及投資策略規劃分析報告》.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
前瞻產業研究院 - 深度報告 REPORTS
本報告第1章分析了國際電影院線和電影院運營模式;第2章對中國電影院線和電影院運營現狀與模式進行了分析;第3章為您提供中國電影院線競爭格局與擴展模式的分析與解讀;...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