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帶你看2022年中國工業園區低碳轉型趨勢 產業、能源管理低碳化或為重點發展方向【組圖】
中國主要工業園區:中關村科技園、蘇州工業園區、上海張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武漢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等
本文核心數據:園區類型、試點成效、減排途徑、區域分布、發展趨勢
綠色低碳園區類型豐富
1992年,Ernest Lowe首次提出綠色工業園區概念,體現了園區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公開數據顯示,工業園區的耗能約占全社會總耗能的69%,碳排放占全國總排放的約31%,為碳中和目標的減排關鍵所在。總體而言,我國綠色、低碳型園區主要有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UNIDO綠色工業園區、低碳產業園區、碳排放試點產業園區、循環化改造園區、綠色園區幾種類型:
政策鼓勵綠色低碳工業園區建設
2010年起,國家多次發布綠色低碳工業園區建設相關鼓勵政策,內容從生態工業園區發展低碳經濟、建立綠色制造體系、組織園區進行循環化改造以及產業園區開展碳排放評價試點。
低碳工業園區區域分布較為均衡
截至目前,根據工信部、發改委發布的第一批與第二批國家低碳工業園區試點名單,我國國家低碳工業園區區域分布較為均衡,分布數量最多的區域為浙江,達4家,大部分省份低碳工業園區數量僅為1家。
此外,根據生態環境部2021年11月發布的《關于在產業園區規劃環評中開展碳排放評價試點的通知》,陜西、河北、吉林、浙江、山東、廣東、重慶等省市的7個產業園區為全國首批在規劃環評中開展碳排放評價試點產業園區。
不同階段工業園區減排途徑不同
根據《中國工業園區低碳發展路徑研究》中的低速與高增速情景下中國工業園區面向2035年和2050年的碳減排路徑,中國工業園區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幅來源于經濟增長,產業結構調整與能效提升、非化石能源占比提升、碳捕集、利用與封存、電網碳強度下降為工業園區減排要素。其中,2015-2030年間,減排主要來源于產業結構調整與能效提升、碳捕集、利用與封存以及非化石能源占比提升;2030-2050年間,減排主要來源于碳補集、利用與封存。
基于上述碳減排路徑,2035年和2050年,全國工業園區二氧化碳排放量需要分別控制在20.3億噸和9.9億噸以內,即在兩段時間內預期分別至少減排二氧化碳7.9億噸和10.4億噸。
綠色園區試點取得一定成效
1999年,我國試點生態工業園區建設,開始實施ISO14000國家示范區、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等一系列綠色發展試點項目;截至2019年7月,305家工業園區至少入選其中一類試點項目,占國家級和省級園區總數的12%:93個園區開展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創建工作,其中55個園區通過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考核;121家園區被列為國家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園區;67家園區入選低碳工業園區試點名單;111家園區入選綠色園區試點名單。
注:圖表中數據截至2019年7月。
產業、能源管理低碳化或為重點發展方向
數量眾多的工業園區已成為實現碳減排的關鍵所在,低碳工業試點園區通過提高可再生能源消費占比,加快鋼鐵、建材、有色、石化和化工等重點用能行業低碳化改造。預計產業低碳化、能源管理低碳化、推動低碳技術研發為工業園區綠色低碳轉型重點實施路徑與發展方向。
以上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工業園區建設與運營市場前瞻及轉型升級對策分析報告》,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研究、產業鏈咨詢、產業圖譜、產業規劃、園區規劃、產業招商引資、IPO募投可研、IPO業務與技術撰寫、IPO工作底稿咨詢等解決方案。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
前瞻產業研究院 - 深度報告 REPORTS
本報告前瞻性、適時性地對工業園區建設與運營行業的發展背景、供需情況、市場規模、競爭格局等行業現狀進行分析,并結合多年來工業園區建設與運營行業發展軌跡及實踐經驗...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