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連年虧損背后有啥難言之隱?
11月17日,京東集團公布了截至9月30日的2014年第三季度財報。根據財報,京東第三季度交易總額達到人民幣673億元,同比增長111%。凈收入29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1%。
不過,按照美國通用會計準則(GAAP),京東第三季度凈虧損為1.644億元,凈利率為-0.6%。業內專家表示,相對于今年二季度公布的凈虧損5.825億元,京東虧損正在逐步縮小。
京東官方對此表示,雖然第三季度公司獲得了超出預期的盈利,但京東將依然著眼長遠發展,不會片面追求盈利。京東將繼續在新業務擴展、物流、技術創新等方面進行戰略性投資,強化競爭優勢、不斷提升用戶體驗,從而贏得更多的用戶和市場份額。
事實上,從去年開始京東便徘徊在平衡點附近,盈虧不定。2013年一季度,京東首度扭虧為盈,凈利潤為1300萬元,二季度又陷入虧損,虧損額為2800萬元,三季度盈利7500萬元,四季度又巨虧1.1億元。
可能很多人覺得奇怪,作為國內極具影響力的電商——京東集團,怎么會出現一邊是業績迅速增長,形勢喜人。而另一邊卻持續、且長期呈現虧損的狀態呢?那么京東的那些贏利究竟去哪兒了呢?
首先,京東將第三季度凈虧損1.644億元,歸咎于由于將騰訊交易所產生的無形資產進行賬面攤銷。從表面上看,京東公布的第三季度業績,憑借微信、手機QQ的入口,京東當季的移動端下單量同比大增5倍多。而受益于微信、手機QQ等騰訊系移動入口的相繼接入,京東第三季度移動端訂單量占到總體訂單量的29.6%,同比增長534%。
但實際上,微信對京東的作用還是相對有限的。移動電商總體來說正迅速擴張,這是趨勢和方向,但是從目前移動端的購物習慣上看,還沒有大規模地形成。電商購物的主流用戶群體是70、80后為主,90后這個移動電商的主力人群,目前還沒有形成和前者相對應的規模。
筆者認為,目前來看,電商與社交屬性的配合還沒有形成規模。在這種情況下,雖然京東借騰訊的微信、手機QQ入口業務上升速度很快,但是與騰訊合作付出巨額費用相比,就顯得有點劃不來了。更何況,騰訊不可能把微信、手機QQ的入口端全給京東一家,將來要么自己做電商,要么引入其他的電商,這勢必給京東造成沖擊。
再者,京東與天貓、亞馬遜、當當等電商平臺截然不同,京東一開始就走“重資產”的路子,就是自營、自搞物流、貨到付款這樣的模式。以物流為例,京東花費數年的人力、物力投資構建一個覆蓋全國的倉儲、快遞網絡,自然要花掉了上百億的資金,這等于自己去承擔了社會的成本。與天貓這樣的平臺型電商相比,京東花費的本錢和力氣要大得多。
正是因為如此,盡管第三季度開始京東也在縮減費用與運營成本。但根據財報,京東第三季度的費用為39.5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13%,對比上季度的39.43億元環比不減反增;而三季度運營成本為255億元,較去年同期的163億元增長57%,但對比第二季度的254.57億元,環比成本也沒有減少。
按照劉強東的設想,京東絕對不是靠現在的電商業務來賺錢,而是借助重資產模式打造的前端(用戶和供應商資源)和后端基礎設施(物流、技術、售后服務等)支撐,來獲取更超額的利潤。在劉強東看來,企業做的環節越多,獲得的利潤也越多。不過這樣投入財力和精力也將成倍增長,所以從短期內我們看不到京東贏利的希望。
最后,第三方商家給京東惹麻煩。一直以來,自營是京東敢于與天貓叫板的王牌。因為自營使京東有底氣在各種場合宣揚京東的正品和物流優勢。面對自營這一塊,京東無論從價格、品相乃至物流都是做得不錯的。但是京東并不滿足于做自營,也開始做平臺生意,這在引入第三方商家的同時,會造成二大問題:
其一,京東引入第三方商家本無可厚非,畢竟平臺盈利的力量短期內肯定是勝于自營的,但是京東有些操之過急,讓人有些“蘿卜快了不洗泥”的感覺,
一方面是大量商家入駐京東,一方面也讓用戶體驗頻頻觸警。引入第三方商家也給京東添了麻煩。對于來自第三方商家的客戶投訴,京東統一回復是:“是第三方商家的問題,與京東無關,請與第三方商家聯系。”這就造成京東依靠自營樹立起來的那么一點點公信力,就被第三方商家的不誠信而消失殆盡。
其二,隨著第三方商家的大量涌入,難免在某些商品上與京東自營產生“內訌”,這就使京東面對自營與第三方爭斗無所適從,自營與第三方之間的矛盾越發激烈,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京東電商的業績,這也是橫亙在京東未來發展的一大難題。
京東之所以會發生一邊業績大幅增長,一邊卻出現連續虧損的狀態,主要原因還是京東走的是“重資產”模式,謀的是長遠,為了打好根基,必然會犧牲眼前的業績;另一方面京東與騰訊合作以來,沒有引來特別寵大的客戶成交量,而支付給騰訊的合作費用卻是高得驚人。當然,京東除了自營之外,還引入了第三方商家入駐,但是第三方商家與京東自營之間激烈競爭,使其原有的客源有一定的損失。從短期來看,京東的這種虧損狀態無法改變。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