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突然降息背后暗藏四大玄機?
央行決定自11月22日起分別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一年期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0.4和0.25個百分點至5.6%和2.75%,同時將存款利率浮動區間上限由基準利率的1.1倍擴大為1.2倍。而這次央行下調存貸款基準利率是自2012年7月后的首次降息。
中國央行的降息,無法抑制住市場的熱情,全球股市與大宗商品均出現大漲。更有人進一步推測,這僅是降息周期的開始,還遠沒到結束。但專家們卻表示憂慮,央行此時降息說明了整體經濟態勢并不如預期中的那樣樂觀,投資、出口、消費等各項經濟指標加速回落且沒有止穩的跡像。若照此趨勢發展,明年經濟增速將難以維持在7%以上。基于此央行降息也在情理之中。
而筆者認為,央行今年以來持續保持定向寬松的策略,通過SLO、SLF、PSL和MLF等多種創新工具構建可調控的利率走廊,同時多次下調正回購操作利率,引導無風險利率下行。而此次降息乃屬于中性操作,并不代表貨幣政策取向會有什么變化,正如央行在“答記者問”中指出,當前我國不需要對經濟采取強剌激措施,穩健貨幣政策取向不會發生改變。那么臨近年末,央行突然宣布降息究竟用意何在呢?
首先,壓縮銀行暴利,推動利率市場化改革。我們發現這次央行進行的是非對稱降息,就是貸款利率下調幅度遠比存款利率要大得多。此舉意在將更多利潤從銀行轉移到實體企業,這是切實加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理念的切實做法,有利于進一步增強實體經濟活力和創新動能。
更值得關注的是,我國銀行貸款已經完全市場化了,但是存款市場化改革正在進行之中,所以央行這次特意將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由1.1倍擴大為1.2倍,擴大了各銀行對存款利率自由浮動的區間。自央行宣布降息以來,五大國有銀行均把存款利率降了下來,而一些地方城商銀行出于對資金的渴求,仍然將存款利率一浮到頂。筆者認為,此次對銀行存款利率進行調整,顯示出央行將進一步加快存款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步伐。
不過,筆者認為,利率下降無法從根本上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因為不管利率處于何種水平,傳統大中型銀行的“傍大款”性格不會改變,更多的流動性還是會流向地方政府平臺、國企央企、大型民營企業等領域。要想真正降低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還需要通過發展債券市場、三板市場、小貸公司、融資擔保公司等多層次資本市場,來解決其融資難問題。
其三,給市場提振信心,因為信心沒了,一切都跨了。由于中國經濟目前正處于通縮期,而且房地產金融風險、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都在積驟中。盡管中央政府拿出了簡政放權、打破壟斷、國企所有制改革,希望通過改革的紅利拉動經濟的增長。
但大量民間資本鑒于中國經濟增速下滑的諸多不確定性,都握緊資金準備過冬。當中國的消費不能真正啟動,再加上投資、出口增速放緩,則會影響中國經濟明年的增速。所以央行這次希望通過非對稱降息,意在喚醒民間投資對經濟向好的預期,讓投資市場真正活躍起來。
最后,減輕購房者負擔,減少對樓市理性回歸的“負效應”。一方面,這次央行降息,可使大量購房者的支出減少,更有利于促進消費。有專家測算,購房者貸款100萬元,期限30年,按等額本息方式每月可少還363元,按等額還本金方式,每月少還300多元,而省出的錢,則可以用于日常消費。
另一方面,央行在全國房價持續調整半年之后,才宣布降息,這就是讓市場對樓市整體調整的預期充分吸收、固化,意在減少對樓市理性回歸的“負效應”。事實也是如此,在央行在宣布降息的兩天里,全國各地的購房成交量并沒有明顯上升。因為相對于小小降息,居高不下的房價才是購房者不能承受之重。
不過令人擔憂的是,中國央行降息,而美國正處于加息周期,中美之間的利差開始逐步收窄,未來人民幣匯率如果進入貶值通道,大量資金便會回流美國,屆時不僅是中國外匯儲備將驟降,整個社會的流動性將收縮,對房地產泡沫影響較大。
很多人對央行的降息效果抱有莫大的期盼,希望2009年的剌激政策再現江湖,但央行一直在重申:這次利率調整并不代表貨幣政策取向發生變化。而筆者認為,僅靠非對稱降息,救不了中國經濟,降息不是拯救中國經濟的靈丹妙藥,效果只能曇花一現。而中國要想走上可持續發展軌道,就必須進行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通過一系列改革紅利釋放才能真正推動經濟的健康發展。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