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樓永遠賺錢的神話并不存在
一說起樓市,馬上便會成為大家關心話題。隨著中央釋放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需求、穩定住房消費的信號,公積貸款額度增加、房貸首付比例調整等一系列利好政策的落地,看多樓市,認為最佳買房時機已經出現的聲音開始見諸報端。
不少業內人士指出,目前整個樓市政策環境正趨于寬松化,而且后續還有望出臺一系列政策,這些都會帶來住房市場成交量上升的態勢,進而促進房企調整定價策略,并采取漲價的做法。從這個角度看,隨著整個房地產市場復蘇跡像的出現,若不積極入市,可能會延誤最佳購房時機,并且導致購房成本加大。
而筆者認為,今天的樓市與幾年前已經大不相同,我國樓市在經歷了10多年高速增長的黃金時期后,現在正逐步邁入平穩健康發展的階段。所以買樓永遠賺錢的神話并不存在。某些既得利益者所說最佳購房“窗口期”已至,純屬胡編亂造。
首先,當前中央政府釋放的信號是支持、鼓勵居民自住和改善性需求購房,并沒有說支持投機投資性需求入市。可以從中看出,本屆政府是希望通過自住型購房群體的介入,來使房地產市場軟著陸,最終達到整個樓市健康有序發展的目標。
我們知道,房產既有居住的屬性,同時也有投資屬性,當然如果再加上杠桿,那就會將房價炒上天。但是國家目前正不斷將樓市從投資引向理性自住的途徑,回歸到最本質的住房消費、改善生活的屬性,所以這些政策調整,并不是要鼓勵投機投資者進入樓市。所以過度夸大樓市的投資功能,未來必會付出昂貴的代價。
再者,樓市的供求矛盾正在轉變。在經歷了10多年的房價上漲之后,全國樓市供過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一邊是一線城市居民面對動輒數百萬的高房價,而望房興嘆。另一邊是三四線城市居民的房產需求已經飽合,很多家庭已經擁有二套及以上的房產,購房愿望已大不如前。
事實上,像北京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房價現在看來比較抗跌,但我們不能因其表面的抗跌性而受蒙蔽。中國樓市的調整,最先由三四線城市開始,但三四線城市調整時間會比較長。而一二線城市雖然開始比較抗跌,不過當投資投機性需求的離去,特別是反腐敗力度加大后,一線城市入市待售的房源增加,到中后期會出現較大跌幅。因為這些城市房價已經遠遠脫離當地民眾的購買力,當投資投機性需求離開,一線城市房價回歸理性時刻就會到來。
其三,開發商和銀行對房地產業熱情大減。對于開發商而言,全國百城房價自去年4月以來不斷調整,在前景不明的情況下,除了少數一線城市地價還在上漲之外,大多數開發商放緩了對房地產的投資進程。去年房地產投資增速創下5年新低后,2015年繼續下滑。1-2月份,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8786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0.4%,增速比去年全年回落0.1個百分點。其中,住宅新開工面積9852萬平方米,下降19.8%。
此外,盡管央行要求銀行業放寬對個人貸款和開發貸的束縛,但是由于去年銀行業的不良貸款率的不斷上升,銀行早已把房地產類貸款視作“雞脅”。現在狀況是,我國的銀行業早已沒有2009年時那種信貸大擴張時的豪邁,都把風險控制放在首位。再加上,房地產投資周期冗長,遠沒有將信貸資金通過中短期方式貸給中小企業對銀行更加具有吸引力。
最后,中國人的投資渠道已經呈現多樣性,隨著互聯網金融的興起、銀行理財產品、債券市場的拓寬,相對于耗用資金大、變現慢、回報率低,且已步入調整期的房地產而言,其本身就缺乏足夠的吸引力。所以很多民眾往往會拿剩余的錢去買余額寶、P2P或者炒股,在資金大量分流的情況下,中國的房價整體只能呈現一種逐級下跌的態勢。
中國樓市與國際金價一樣,在經歷了十多年上漲之后,現在都已經進入了調整期。那些專家所說的買樓永遠賺錢的神話是不存在的。在過去很多年里,只要買房就賺錢的日子已經過去,所以對于購房投資者而言,由于整個經濟格局都與前些年大不一樣了。現在投資房地產,特別是一線城市的房產的風險很大。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