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降準不降息背后有何難言之隱?
自今年2月4日央行決定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沒想到僅僅時隔兩個半月,第二次降準就如期而至。昨日(19日)央行再次宣布降準,而且幅度達到1%。市場估計,此舉意味著將釋放流動性至少在1萬億,再考慮其他額外因素,釋放流動性將達到1.5萬億。
很多學者認為,今年以來,央行前后兩次降準,說明中央穩增長的決心很大,決策層對農村金融機構和支持“三農”及小微企業貸款的商業銀行定向降準,體現了對實體經濟薄弱環節的支持。不過,央行此時選擇降準,而非大家所期望的大幅降息,這著實令人感到可惜。那么這次央行為何要大幅降準,而非降息呢?筆者認為,背后暗藏三大隱情。
首先,隨著虛擬經濟的泡沫持續吹大,真正流向實體經濟的社會資金相對比較有限,如果現在央行再次宣布降息,對于緩解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的幫助并不大。而通過大幅降準就意味著打開了貨幣閥門,這樣既可將流動性定向注入到實體經濟中去,也可以通過降準所帶來的流動性,壓低銀行間貨幣市場的利率,這對于降低中小企業、三農等領域的的融資難、融資貴有很大裨益。
再者,降準有利于實體經濟,降息只會助推資產泡沫。央行吸取之前降息的經驗教訓,通過降準指引定向給實體經濟輸入流動性。因為之前央行降息后,大量銀行存款不甘忍受低利率,都將資金流向了股市、樓市、互聯網金融、信托等領域,并且吹大了股市泡沫。僅去年11月底央行宣布降息以來,股市就已翻了一倍還不止。
而恰恰是我們的實體經濟卻難以受到真正降息等貨幣寬松的滋養。所以這次央行降準意在引導資金流向實體經濟,說明政府并不想讓股市過于火爆。近期,證監會一邊提醒投資者要謹慎對待此輪牛市行情,一邊要求券商收縮兩融業務,遏制過度使用金融杠桿。
其三,目前銀行一年期存款的基準利率只有2.50,已經非常接近歷史的低點水平,所以未來降息的空間并不大,而降準的空間卻很大。有學者估計今年還有4次降準的可能。不過筆者看來,目前的存準率水平是2005年-2011年期間較高的國際收支順差所造成的,而從現在來看,維持較高的存款準備金率已無必要,中國經濟常態時期的存準率在10-12%。所以未來央行存在著一定的降準空間。
最后,隨著去年美元匯率的持續走強,人民幣有效匯率相對貶值,海外游資加快了流出中國的速度。央行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末,外匯儲備余額減少1100億美元至3.73萬億美元,這已是這類儲備連續第三個季度下滑,且創2013年12月以來新低。
而近期又傳出,美聯儲將在今年下半年宣布進入加息周期傳聞,使得美元走勢更加堅挺。我國央行為了對沖正在出現或即將發生的流動性不足的問題,趁著美聯儲宣布加息之前,大幅下調存款準備金率也在意料之中。依筆者看來,降息只是價格工具,而降準則是數量工具,現在要想對沖今年因外資流出給中國帶來的2萬億基礎貨幣缺口,那只有通過降準才能得以緩解。當然,通過降準向市場注入流動性還可以降低金融危機和經濟硬著陸發生的可能。
現在很多專家埋怨,為什么央行這次只是降準,而非降息?我告訴大家,在投資渠道多樣化的今天,降息只會催生資產泡沫、銀行存款的大流失等惡果。況且當前降息的空間并不大。而通過降準則可以真正給市場注入流入性,這樣既有利于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又有利于對沖國際熱流出中國時基礎貨幣的缺口,避免中國經濟硬著陸和產生金融風險。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