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老牌網紅,還想再火一次
(圖片來源:攝圖網)
作者|丁遠泓 來源|讀城記工作室(ID:DUCHENGJIPLUS)
一度風光無兩
青島的存在感,似乎變低了。
這個以“紅瓦綠樹,碧海藍天”聞名,曾在旅游界“獨占一頭”的老牌網紅城市,近年來不僅面對成都、重慶、長沙、西安等網紅城市的“流量”挑戰,同時還得面對省內淄博、濟南、威海等城市在文旅產業上的“崛起”。
根據《半島都市報》報道,在2019年國慶假期,青島監測的77家A級景區,接待游客量已經出現同比下降的情況。2020年,當地文化和旅游局負責人更是直言青島資源條件優良,旅游業卻不溫不火、難現“興旺”。
為了推動旅游消費提檔升級,青島不斷“添一把火”。
從今年初出臺的“青島消費14條”,統籌1.4億元提振消費,到“雙節”前夕發布50條舉措提振消費,再到10月10日發布《青島市促進文旅深度融合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青島正在“真金白銀”地加碼旅游業。
接下來,青島旅游業要怎樣發展?
一
一度風光無兩
“綠樹青山,不寒不暑,碧海藍天,可舟可車,中國第一。”
青島這座城市本身的歷史雖不如南京、西安、洛陽等古都悠久,但其旅游業的發端卻可以追溯至清朝。
1891年6月14日,清朝內閣頒布光緒皇帝御批上諭,批準膠州灣設防,至此,一個半漁半農的小村莊,開始以一座城市的姿態發展。
清末民初,青島城市規模擴大,吸引了眾多手工業者和國內外商人,也逐漸成為一座具有歐式風情的城市,個性鮮明,“紅瓦綠樹,碧海藍天”有了雛形。
1901年,青島第一海水浴場的“初始版本”建成;1902年,青島首次迎來了由上海、天津等地攜家眷而來的歐美游客;1912年,青島成立了吸引外來游客會、萬國游客辦事處、汽車俱樂部、運動俱樂部等。到了1921年,選擇青島避暑的游客已經達到26791人。
“世界最美海灣”、海上“第一名山”、“萬國建筑博覽會”……1935年,在中國人制定的第一份帶有城市總體規劃性質的計劃中,青島作為旅游城市的概念就被提出。
在后來很長的一段時間里,青島旅游“風光無兩”,去青島看海景、喝啤酒、吃蛤蜊、拍婚紗照等,成為無數人對于海邊旅行最美好的構想。
如果從2020年往前追溯5年,也就是2016年—2019年,“十三五”期間,青島市實現旅游總收入6622.7億元,年旅游收入由2015年的1189.8億元增長至2019年的2005.6億元,年均增長為13.9%。
旅游行業對于青島的GDP來說也達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數據顯示,青島市旅游總收入占GDP比值,由2015年的12.79%上升至2019年的17.08%。
山東工商學院副教授焦念濤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青島的海洋旅游資源豐富,在消費者追求觀光旅游時,青島相較于省內的其他城市會有格外明顯的旅游優勢,這也是青島能在旅游上強勢發展的原因。
二
旅游業急需破局
不過,觀光旅游的生命周期已經步入“不革新就會走‘下坡路’”的階段。
在最新的旅游熱潮中,消費者更加追求休閑、深度體驗式旅游,這也讓一批網紅城市脫穎而出。“單靠模仿是不行的,青島在這一方面的探索不夠,這也是當下青島旅游業的主要問題之一。”焦念濤說道。
在“流量為王”的今天,社交平臺上前有長沙的五一廣場、西安的大唐不夜城、重慶的洪崖洞等刷屏,后有淄博燒烤在年初引發現象級傳播。
而近年來幾乎沒有爆款的青島,越來越“透明化”。
在界面新聞編制的中國旅游城市排行榜中,青島2019年還排在第13名,2021年已經退至第27名。
如果以接待游客變化情況作為參考,根據各地當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9年,青島接待游客總人數為1.09億人次,比濟南接待的國內外游客多出約900萬人次。
而到了2022年,青島接待國內游客為6581.3萬人次,濟南為6565.6萬人次,兩者之間的差距已經縮小至15.7萬人次。
這一數據的背后,不僅體現了濟南旅游產業的“崛起”,也從側面顯示當下青島旅游業發展遇到瓶頸。
早在2004年,就有不少媒體和學者針對青島的旅游業發展,指出來兩方面問題:一是項目不夠,二是特色不足。當時,青島接待游客量超過2000萬人次,旅游收入超過200億元時,
青島雖然擁有很多絕佳旅游資源,但相較于北京的故宮長城、敦煌的莫高窟、上海的迪士尼等,青島缺少帶動力強的大企業、大項目。
與此同時,青島的旅游淡旺季明顯,“冬冷夏熱、北冷南熱、晚上冷白天熱”的問題一直存在,旅游發展更多憑靠自然資源,對文化資源的發掘不足。
焦念濤也指出,青島旅游除了過度依賴自然資源、對于既有資源的開發不足的問題外,還有大項目不足以及淡旺季明顯的問題。
“雖然濟南和青島本身的旅游資源、淡旺季等都存在差異,但是濟南近年來在引進項目活動和營銷宣傳方面發展迅猛,明水古城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其實網紅城市能吸引人,也正是因為有一些創新性的資源轉化。”
在青島于2022年提出要用5年時間邁入GDP“2萬億俱樂部”的目標下,文化旅游作為青島大力發展的七大現代服務產業鏈之一,急需破局。
三
補齊旅游短板
當然,流量時代給青島提出了挑戰,也為青島提供了機遇。
10月10日,青島對《青島市促進文旅深度融合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進行介紹解讀。
這份文件明確支持在主流新媒體社交平臺發布宣傳推介青島文化旅游的原創作品,對點贊數超過1萬次或者轉發超過5000次的,最高給予作者5萬元獎勵。
除此以外,青島還支持重大項目招引落地,激活冬季旅游、夜間旅游,聚力擴大旅游消費,強化體育旅游融合發展,持續完善旅游基礎設施。
也就是說,《若干措施》針對青島的旅游業急需發展的短板、弱項,均制定了措施,直指國際濱海旅游目的地的建設。
焦念濤對于青島旅游目前存在的問題也提出了相應的解決辦法。
他指出,除去旅游資源,青島還可以探索發展文化資源,從海洋旅游擴展出相應的酒店、博物館、主題樂園等,做成旅游綜合體并進行宣傳,同時擺脫季節限制,發展夜間旅游、室內旅游等項目,各區協同打造。
“青島還做了一系列努力,比如現下就正在對老城區進行改造,也引進了一些項目。”
目前,青島釣魚臺和美高梅兩大超五星級酒店已經開業,地中海俱樂部等總投資63億元的9個項目已經開工建設,項目總投資約20億元的方特熊出沒樂園也完成簽約。
此外,青島還瞄準了旅游業的“未來”。青島的“十四五”旅游業規劃提出,青島將充分利用數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等手段,加快文旅“大融合”,促進文旅“大消費”,實現旅游產業要素升級,提升旅游業態產品供給質量。
“當青島能夠把山、城、海的自然和文化資源都轉化成旅游優勢時,青島的旅游業就可以步入一個新的階段。”焦念濤總結道。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讀城記工作室(ID:DUCHENGJIPLUS),作者:丁遠泓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