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萬億健康業成民資淘金熱土
(文•董乾)地溝油、毒奶粉、霧霾空氣、亞健康、慢性病、看病難……中國社會時顯戾氣。但我們不能只簡單羅列這些戾氣橫生的現象,也不能指望通過追究某一個人或某一個群體的責任便可高枕無憂,中國人的健康問題,需要每一個社會主體從社會、道德、文化、商業、政治等方面進行深刻反思。
IPO咨詢服務機構前瞻投顧(專為擬上市企業提供細分市場研究和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認為,從供需角度來說,人們對健康的趨之若鶩,反映出來的恰恰是強有力的需求與無力的供給之間巨大的反差。在日漸成熟的市場經濟條件下,這種供需失衡的局面不可能長期持續,以醫療保健為主體的健康產業正蓄勢待發。
10月14日,《國務院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規定:凡是法律法規沒有明令禁入的領域,都要向社會資本開放,并不斷擴大開放領域。到2020年,健康服務業總規模達到8萬億元以上。受政策暖風影響,“健康”旋風正以勢不可擋的勁頭高調盤踞于資本市場的上空。
可以預計的是,未來,健康服務相關領域的投資并購將日益活躍,尤其是擬上市的公司,將因為這項政策紅利,受到資本的瘋狂追逐。但資本市場漸趨理性,健康產業里的部分領域,比如醫藥等,發展較早,市場競爭較為充分,增長后勁并不被投資機構所認可,所以,更多的投資機會和市場資源,可能會集中于那些創新性強、持續成長后勁足的企業和細分市場。
放寬市場準入 激活大健康的商業潛力
如果從經濟價值的視角來解讀《意見》的市場影響,首先最應該被關注的莫過于“放寬市場準入”這一條了。《意見》明確要求,“凡是法律法規沒有明令禁入的領域,都要向社會資本開放,并不斷擴大開放領域;凡是對本地資本開放的領域,都要向外地資本開放。民辦非營利性機構享受與同行業公辦機構同等待遇。”
這項政策改革,被很多人解讀“對中國現行醫療體系的顛覆”,也是最為觸動企業界和投資界的一根敏感性神經。因為在這之前,區域衛生規劃對公立醫院的傾斜,使得社會資本在實際進入醫療市場時,在產業政策、稅收、準入、人才等方面,都相繼遭遇了“玻璃門”。以醫療領域為例,目前公立醫院依然控制著中國約90%的醫療資源,處于行政壟斷地位。
前瞻投顧認為,這項改革中提到的兩個“凡是”,體現的是一種“非禁即入”的開放態度,彰顯了政府部門進一步改善醫療現狀的決心,也給市場參與機構帶來了很大的可操作空間,對于全方位滿足人民群眾健康服務需求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從產業研究的視角來看,健康服務是一個覆蓋面廣、產業鏈長的概念,不僅涉及藥品、醫療器械、保健用品、健康食品等研發制造和流通等相關產業,在信息化、第三方服務等新型健康服務領域也有所涵蓋。它既涵蓋傳統意義上的醫療領域,還進一步拓寬到了醫療的上下游。因此,鼓勵民間資本的全面參與,將極大激活大健康產業鏈條的縱深發展,打破壟斷、改善服務、激勵創新。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