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華背后 生物醫藥受困于資金短缺
隨著“十二五”生物醫藥規劃正式報送國務院審批,醫藥行業對生物醫藥的熱衷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作為生物技術產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生物醫藥可謂被賦予了太多夢想,一時間成為名副其實的金礦。據前瞻資訊數據中心監測,中國生物醫藥行業今年前三季度營業收入為3009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21.04%;凈利潤257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9.4%。
然而繁華背后隱憂暗藏。盡管生物醫藥經過幾年的發展已小有成就,特別在研發領域始終緊跟國際發展潮流,但生物醫藥的市場卻沒有想象中那般輝煌。這樣的增幅與去年同期的26.49%和28.03%相比有所回落,甚至還有個別公司前三季度營業收入和利潤出現了近40%的下滑。
生物醫藥到底是足以撐起未來的經濟支柱,還是僅靠概念曇花一現的泡沫?縱觀目前的生物醫藥行業來看,行業估值偏高,整體的自主研發創新能力較為薄弱,并且國內上市的生物醫藥企業存在規模偏小、行業集中度偏低的現象,另外在資金投入和技術成果轉換機制等方面都需要不斷完善。
分析人士則把發展瓶頸聚焦到了更小的范圍。他指出,雖有政策綠燈,并有一定的稅收減免,但國內生物醫藥落后于國際的關鍵其實在對技術的研發上。不過由于中國生物醫藥行業目前正處于起步階段,利潤下降不可避免,出現問題也屬正常,接下來的新醫改以及“十二五”規劃將對整個行業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前景看好。
“十二五”期間,中央財政動員的“重大新藥創制專項”資金約為400億元。而2010年全球十大研發領先藥企對研發的資金投入共計602.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近4000億元,是我國未來五年重大新藥創制資金的近10倍。由此可見,生物醫藥行業有周期長、投入高、風險大的特點,外資有先天優勢,而我國在生物醫藥方面的額投入還是很少。
近年,拜耳、默克、默沙東、輝瑞等跨國藥企紛紛在華設立研發中心,有的甚至成立專項投資基金,投資或收購國內優秀的生物醫藥企業和項目。際通寶記者獲悉,賽諾菲?安萬特在去年7月以4億元人民幣的價格購買了上海生命科學院研發的抗癌藥物的獨家許可,諾華制藥在今年3月以1.25億美元成功收購了浙江天元生物藥業有限公司85%的股權,叼走了中國疫苗市場一塊“肥肉”。
業內人士表示,其實很多國內的大藥企并不是沒有錢,他們完全有實力拿出資金做研發。只是由于擔心辛苦建立起來的品牌受影響,因此很多企業不愿意輕易嘗試。而中小企業雖然最希望憑借新藥在市場中立足,卻往往缺乏資金和研發實力。
工業和信息化部規劃司處長姚珺表示,從重大新藥創制專項資金、戰略性新興產業專項資金、研發投資加計扣除等稅收政策,以及風險投資基金、股權投資基金、創業投資基金、創業板、中小板市場等四大財政金融方面出手,國家正加大對生物醫藥產業的支持力度。
業內人士認為,表面上看我國生物醫藥行業發展的重點和難點是原創能力弱,實質上卻是研發資金的短缺。我國生物醫藥產業資金投入不足,研發能力還有待提高;跨國公司的進入和國內產品的同質化,離不開創新。在經歷了前期的技術積累階段后,那些市場化、國際化運作的企業最終很有可能勝出,中國生物醫藥企業并不是沒有機會。2015年,我國生物醫藥產業規模將超過3萬億元人民幣。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李明俊:重磅!2025年中國水下機器人行業政策匯總及解讀(全)
國家及地方出臺的一系列水下機器人政策,已構建起全...[詳細]
- 袁業:2025年中國電力行業細分市場現狀分析
- 鄭晨:【全網最全】2025年靶材產業上市公司全方位對比
- 成招榮:預見2025:《2025年中國中硼硅玻璃行業全景圖譜》
- 蔡志濠:【干貨】無人駕駛物流車產業鏈全景梳理及區域熱力地圖
- 施馨童:2025年中國包裝上游產業細分市場分析
- 吳小燕:中國商業遙感衛星行業競爭格局及市場份額(附市場集中度、企業競爭力分析等)
- 劉海晶:中國礦用機器人行業投融資及兼并重組分析(附投融資事件、產業基金和兼并重組等
- 蔣金成:女性觀眾是大型演唱會的主力,觀眾社交觀演屬性突出
- 曾鏵:2025年中國火鍋行業消費市場分析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