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乳業失地難收 洋奶粉坐擁半壁江山
國產品牌謀求收復失地
市場蛋糕被國外品牌分食大半,國內乳企開始“坐不住了”
據國家統計局、AC尼爾森和中國行業研究報告網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我國目前已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一大奶粉消費國。分析稱,國內嬰幼兒配方奶粉的潛在市場需求在40萬噸/年左右,按平均零售價100元/千克計算,市場總量在300億元-400億元/年。歐睿信息咨詢預計,2015年,中國嬰幼兒配方奶粉市場規模將較2010年擴大超過一倍,可達約800億元。
國內大牌乳企似乎“坐不住”了。
近日,蒙牛乳業增持其奶源供應商現代牧業,持股達到28%;法國達能與中糧集團對外宣布,中糧和達能將合作成立一家合資公司,同時中糧控股的蒙牛將與達能合并在華酸奶業務;除此之外,蒙牛將與廣東乳業巨頭雅士利整合奶粉業務,以尋求在奶粉市場上有所作為。
謀劃與外國品牌一較高下的并非只有蒙牛一家。2011年11月22日,光明乳業與新西蘭SynlaitMilk(信聯)共同興建的2號工廠如期竣工投產,加快了光明在高端嬰幼兒市場的布局速度;飛鶴乳業融資6300萬美元用于投入“原生態牧場”建設。
國內乳企的集體發力似乎尚未收到明顯效果。國內乳品行業的信任缺失,從消費者的消費意志中可見一斑。
在財經網發起的一項在線問卷調查中,有63%的參與者認為,“洋品牌乳品比國產乳品強”;67%的人表示“不愿意讓孩子喝國產奶”,70%的人則認為洋奶粉漲價的底氣在于“國產奶質量差不能選。
中資乳企繞道海外“鍍金”
國產品牌發力收效并不明顯的情況下,一些中資乳企嘗試海外注冊以及貼牌。
在這種消費態勢下,越來越多的中資乳企開始另辟蹊徑,在海外注冊商標,或繞道國外進行貼牌進口,以此重新搶占國內奶粉市場。媒體報道稱,據不完全統計,在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發生前,只有大概五六家國內企業在澳洲、新西蘭等地注冊奶粉品牌并貼牌生產。但在事件發生后,這一數字迅速上升。
“據了解,還有70多家企業正在排隊申請商標注冊。”業內知情人士表示,這些企業的背后大多數都是中國人在操控。業內人士稱,許多中資企業都希望采用這種海外注冊原裝進口的模式,從位居國內市場前幾位的進口奶粉品牌手中分得一杯羹。
但“貼牌貨”也引發了消費者不同程度的反感。今年4月,媒體報道稱,洋奶粉中百分之八十皆為貼牌貨,實乃借進口之名的“土產奶”,換一個名字,價格便能翻倍。
消費者李嘉(化名)家有7個月大的女嬰。在貼牌奶粉被爆出之前,曾多次在淘寶上為女兒購買過某品牌貼牌奶粉。“知道了是國產貨,即使質量沒有問題,也不敢再買了。”現在的李嘉很糾結,“這個牌子孩子已經吃了幾個月,不知道安全不安全。
國產奶繞道海外“鍍金”的本質被暴露之后,今后何以為繼?業界專家認為,乳企靠貼牌搶市場并非上策。隨著政府對于乳產品安全的愈加重視,此類問題被爆出后,隨之而來的可能是監管力度的增大,其發展還需觀望。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李明俊:重磅!2025年中國水下機器人行業政策匯總及解讀(全)
國家及地方出臺的一系列水下機器人政策,已構建起全...[詳細]
- 袁業:2025年中國電力行業細分市場現狀分析
- 鄭晨:【全網最全】2025年靶材產業上市公司全方位對比
- 成招榮:預見2025:《2025年中國中硼硅玻璃行業全景圖譜》
- 蔡志濠:【干貨】無人駕駛物流車產業鏈全景梳理及區域熱力地圖
- 施馨童:2025年中國包裝上游產業細分市場分析
- 吳小燕:中國商業遙感衛星行業競爭格局及市場份額(附市場集中度、企業競爭力分析等)
- 劉海晶:中國礦用機器人行業投融資及兼并重組分析(附投融資事件、產業基金和兼并重組等
- 蔣金成:女性觀眾是大型演唱會的主力,觀眾社交觀演屬性突出
- 曾鏵:2025年中國火鍋行業消費市場分析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