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擔保機構路在何方?
2014-02-08 15:10:55 責任編輯:張澤偉 來源:國培機構
“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這是著名的“馬太效應”,目前這種現象在擔保業盛行,不同性質、不同規模的擔保機構生存處境“冰火兩重天”。在倒閉頻發的擔保業,國有商業擔保公司與政策性擔保公司因背靠實力較強的大股東,受到沖擊較少甚至逆勢而上,大力蠶食擔保市場。民營擔保公司則并不走運,他們生于市場化土壤,經受著最無情的市場洗禮。
2013年年末,各地擔保監管機構陸續發布了擔保行業數據與年審情況。結果并不理想,擔保機構繼續走衰。目前,擔保公司“觸礁”大多緣于業務結構中涉及鋼材、地產、煤礦等敏感行業,而這些陷于虧損泥沼的公司給擔保機構的保證金或反擔保措施遠遠不足以抵償所有代償風險,擔保公司深受拖累。這種情況不僅僅發生在四川,廣東、北京也出現此類現象。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上半年,北京、浙江兩地擔保業代償率分別達到2.20%、2.11%,均創下近年來的新記錄。
現在,擔保行業的日子愈發不好過。除了卷入敏感行業,擔保本身的盈利模式也是虧損之因。一般來說,擔保業的主要盈利點是收取2%左右的擔保費,但要承擔100%的或有責任及連帶責任,即用2%的收入覆蓋全部代償風險。結局是,一旦出現風險,擔保機構不單虧蝕本金,還將丟掉數倍同類業務的全部收入,甚至資不抵債。
近幾年擔保行業聲譽大不如前,掣肘行業發展。特別是2012年以來發生幾例擔保違規大案,如“中擔”、“華鼎”“創富”等擔保公司因違規經營被查,令整個行業聲譽受損,全國多地的銀行機構迅速切斷了與擔保機構的合作,銀監會亦發布通知要求警惕“銀擔合作”風險。要知道,擔保機構是介于銀行與貸款企業的中間環節,當需要融資的企業找上擔保公司,以期借助擔保機構的增信功能向銀行申請貸款,但若擔保機構本身的信用都受到質疑,銀行方面自然不會買賬,由此給擔保行業帶來重創。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隨著半導體、平板顯示、光伏新能源等下游產業的迅速...[詳細]
- 成招榮:預見2025:《2025年中國中硼硅玻璃行業全景圖譜》
- 蔡志濠:【干貨】無人駕駛物流車產業鏈全景梳理及區域熱力地圖
- 施馨童:2025年中國包裝上游產業細分市場分析
- 吳小燕:中國商業遙感衛星行業競爭格局及市場份額(附市場集中度、企業競爭力分析等)
- 劉海晶:中國礦用機器人行業投融資及兼并重組分析(附投融資事件、產業基金和兼并重組等
- 蔣金成:女性觀眾是大型演唱會的主力,觀眾社交觀演屬性突出
- 曾鏵:2025年中國火鍋行業消費市場分析
- 李佩娟:2025年中國及31省市母嬰行業政策匯總及解讀(全)
- 廖子璇:2025年中國口腔種植市場供給分析:高水平口腔醫師供不應求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