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增長4倍多 十二五光伏發電裝機達21GW
信號
乍看起來,政府此次如此鮮明的鼓勵態度,與此前的相關調控政策有些“相悖”。自2009年以來,多晶硅被國務院劃為“兩高一資”行業,此后部分光伏產品的出口,也因“光伏產品大量出口相當于大量輸出緊缺能源”受到限制,而國家發改委也收緊了對新上光伏項目的審批。
呂錦標說,中國一直是光伏的生產大國,卻不是應用大國。與歐美國家相比,國內在光伏應用領域還差得很遠。此次主管部門調整規劃目標,主要考慮是希望刺激國內光伏應用領域的發展。
中國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多晶硅生產國和太陽能電池組件生產國。在2008年至2010年的三年間,中國光伏產業迎來了爆炸式的發展。據稱,在當時一些企業一天純利潤就可以達到60萬。如果按照一個規模為25MW的企業,用國產的設備大約需要投資6000萬來計算,只需要100天就可以收回成本。
不過,光伏行業自2011年第四季度開始遭遇寒冬。賽迪智庫光伏產業研究所的調查顯示,當時全國半數以上的中小電池組件企業停產,30%大幅減產;多家多晶硅企業減產、停產或破產。這一情況一直蔓延至今。而整個國際市場也一片慘淡。
今年一季度,國內多數光伏企業均繼續虧損。其中,光伏巨頭賽維LDK虧損達到1.85億美元;無錫尚德虧損1.33億美元;晶科能源虧損5700萬美元。
多位光伏企業高層曾表示,光伏行業正陷入比2008年還嚴峻的形勢。行業的調整需要三四年時間。英利集團總經理王向東稱,光伏行業的競爭已經進入了拼刺刀的階段。
這樣的市場環境下,大幅上調光伏發電裝機目標,在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理事長孟憲淦看來,“是一個非常積極的信號。”他認為是大部分制造企業的呼吁,促使政府提高了光伏發電的裝機容量。“尤其是包括多晶硅企業在內的制造行業,眼下他們在國際市場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所以希望能夠提高國內的市場消化能力。”
根據工信部下屬的光伏產業聯盟統計,2011年全國光伏發電新增裝機容量為2.7GW,同比增長超過400%,成為全球第三大光伏市場。去年7月24日,國家發改委出臺并實施了針對光伏發電的上網電價補貼政策,進一步加速了國內光伏市場的發展。市場普遍預計,2012年新增裝機容量將達到5GW至7GW。
孟憲淦分析說,“這兩年加起來已經差不多有8GW了,如果按照21GW算的話,今后三年每年差不多還有5GW的增長空間。從這個角度上說,21GW的目標又是完全合理的事情。”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大力鼓勵光伏產業的同時,光伏發電的成本正在不斷下降。這讓國家財政擴大對光伏發電的補貼范圍變得可行,也讓進一步擴大國內光伏發電的裝機規模成為可能。據了解,最初決策層之所以將“十二五”光伏發電目標定為5GW,是因為當時光伏發電的成本過高,每瓦的成本將近30元,折算成電價每度達到了10元以上,財政根本補貼不起。
但此前不久,國內光伏成本的報價已經出現了低于每瓦4塊錢低位,而在2011年年底國內企業的報價還在10元左右。國家發改委有關官員稱,“這樣的降價速度都讓人想象不到”。該官員認為,正是由于光伏產業最近幾年不斷地重復投資和建設,最終給消費端帶來了好處。他說,“產能擴張,企業要賺錢,就必須要技術進步。沒有技術進步,不會帶來價格的下降。”這是國家發改委不斷鼓勵光伏產業的初衷。
孟憲淦說,“中國光伏發電成本的下降是市場的不斷擴大引起的。產能的擴張加上成本價格的下降,這兩大原因促使光伏的發展超過了我們的預期。”
一個例子是,2012年財政部原本補貼的金太陽工程規模只有1GW,結果在5月中旬,財政部公布最終納入國家財政補貼的金太陽工程規模達到了1.709GW,而2011年規模只有0.6GW。孟憲淦預計,加上此前公布的納入財政補貼的2012年分布式光伏發電規模2GW,以及其他的一些大規模基礎光電設施,2012年光伏發電的規模可能已經達到了5GW。
即使如此,與中國龐大的光伏組件產量相比,發電裝機規模也仍顯很小。工信部下屬的光伏產業聯盟對自己的160多家企業進行了產能統計,已經達到了35GW。孟憲淦據此估計說,中國目前光伏電池的產能大約是40GW,比全世界的總裝機還多。2011年中國光伏組件的產量占到全球的80%,可是光伏裝機量只占到全球的8%。
尷尬
另一個更為尷尬的局面是,與新增光伏發電裝機規模相比,實際能夠獲得電網公司收購上網交易的光伏電量更少。
一個未經官方證實的數據是,2011年全年得以上網交易的光伏電量(不含金太陽工程)是9.14億千瓦時,但全國總的發電量是4.72萬億千瓦時,光伏發電只占不到萬分之二。而具體大型光伏電站,列入國家財政補貼目錄的是147萬千瓦,但實際上完工只有60.8萬千瓦,只有41%完成了上網。
孟憲淦說,“十二五”中國做21GW沒問題,甚至做30GW也沒問題。但是做了之后,電網怎么消納?這個解決不了,21GW的裝機指標就沒有意義。我們搞光伏發電,最終的目的是要用得上,不是建起來擺在那兒。
前瞻網了解到,自2006年1月1日起開始實施的《可再生能源法》規定,“電網企業應當與依法取得行政許可或者報送備案的可再生能源發電企業簽訂并網協議,全額收購其電網覆蓋范圍內可再生能源并網發電項目的上網電量,并為可再生能源發電提供上網服務。”
孟憲淦說,《可再生能源法》的上述規定,其實對電網是具有強制收購效力的。但問題是,電網現在根本不愿意收購光伏發電和風電,誰來執行?誰來監督?上網問題不是發改委和能源局能做主的。
國家能源局的官員稱,其實光伏發電量對電網來說,一年也就是兩三百億度的電量,與全國上網的總電量相比,微乎其微。但電網就是不太愿意上。對于光伏發電上網,我們還不知道有沒有可能取得大的突破。
看起來似乎無法繞過的上網困局,促成了中國“十二五”光伏發電裝機發展的巨大轉向,在將裝機規模提高至21GW的同時,重點鼓勵的方向成了分布式光伏電站。
對于一心想大力推動光伏產業的政府部門來說,這一轉向略顯無奈。相關官員說,“現在電網還是存在很大的壟斷性。目前的情況下,電力體制的改變可能需要很長的一個時間。所以,我們鼓勵分布式光伏電站。”
國家能源局對分布式光伏電站寄予了厚望。有關官員說,“我們希望這個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分布式的是開放的,自由的。最終目標是,現在建立起來的一個個社區將來都可以連成一片,這樣下來就完全是一個系統了。”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李明俊:重磅!2025年中國水下機器人行業政策匯總及解讀(全)
國家及地方出臺的一系列水下機器人政策,已構建起全...[詳細]
- 袁業:2025年中國電力行業細分市場現狀分析
- 鄭晨:【全網最全】2025年靶材產業上市公司全方位對比
- 成招榮:預見2025:《2025年中國中硼硅玻璃行業全景圖譜》
- 蔡志濠:【干貨】無人駕駛物流車產業鏈全景梳理及區域熱力地圖
- 施馨童:2025年中國包裝上游產業細分市場分析
- 吳小燕:中國商業遙感衛星行業競爭格局及市場份額(附市場集中度、企業競爭力分析等)
- 劉海晶:中國礦用機器人行業投融資及兼并重組分析(附投融資事件、產業基金和兼并重組等
- 蔣金成:女性觀眾是大型演唱會的主力,觀眾社交觀演屬性突出
- 曾鏵:2025年中國火鍋行業消費市場分析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