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種業面臨跨國公司壟斷 形勢十分嚴峻
國內種業面臨真切的現實挑戰。我國是人口最多的農業大國,同時也是世界第二大種子需求國,2012年的種子市場價值超過600億元,并呈遞增之勢。自2001年實施《種子法》、國內種業市場開放以來,跨國種業公司紛紛來華開展業務、搶占市場,在帶來新品種、新技術和先進的經營、服務理念的同時,也產生了不可忽視的擠出效應,民族種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
美國的孟山都、先鋒,瑞士的先正達,法國的利馬格蘭,德國的KWS、拜耳……截至目前,包括全球前10強在內的外國種業公司陸續在華“跑馬圈地”;到2012年,已有25家外商投資的合資企業和獨資企業在華開展業務,經營的品種從蔬菜、花卉,到玉米、棉花等大宗作物。
據前瞻網記者統計,我國目前約95%的甜菜、50%以上的食葵、部分高端蔬菜,都是外國品種;外國玉米種子在我國市場的市場份額,已從2001年的0.13%,迅速擴大到2011年的11%,10年間擴大了80多倍……
流失的,不僅是種子市場,更有種子的“種子”人才。以甜菜為例,由于自己的種子沒有了市場,相關育種專家被迫轉行。“如果搞種子的人都沒了,還怎么與跨國公司競爭?長此以往,民族種業真的是很危險!”
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專家們指出,不同于其他產業,種業是源頭性、基礎性、戰略性產業,如果種業失守,中國的糧食安全就無從談起。
民族種業差距甚大
表面上看是規模、實力,深層次原因是模式、機制
與跨國公司相比,民族種業差距何在?“差距首先表現在規模和實力上。打個比方說,跨國公司如同航空母艦,國內企業則像小帆船。”在種業界打拼了10多年的韓俊強說,兼并重組之后,我國目前的種子企業還有6296家,前10強所占的國內市場份額不過15%,真正是“小、散、亂”;跨國公司則是量少個大,2011年孟山都一年的收入約占全球市場份額的19%。
他介紹說,國內的種子企業雖然數量眾多,但有研發能力的不過百來家;前50強每年的研發投入總計不足20億元人民幣,孟山都一年的研發投入就超過10億美元。
“差距不僅表現在企業的規模上,更體現在機制和模式上。”農業部種子管理局副局長廖西元指出,育種是種業的核心,我國目前的種子研發主要是以課題組為單位,是師傅帶徒弟式的小作坊。其中最關鍵的是“師傅”,一旦“師傅”離開,包括經驗、技術甚至材料等關鍵資源就失傳了。同時,相同領域的眾多課題組幾乎都是各自為戰,之間很少交流,信息、成果很難共享,導致重復研究、育種效率低下。“品種選育是低概率事件,為能夠持續出好品種,必須有 "大規模"群體作保障、"精確性"技術作支撐。要想從海量資料中尋找有用信息、從海量資源中尋找有利種質、從海量組合中篩選優良品種,必須構建商業化育種"大體系"作后盾。”
“在我國科研資源主要集中在高校院所,大部分企業只是賣種子。” 廖西元分析說,“育繁推長期脫節的一個弊端,是絕大多數企業沒有研發能力、缺少核心競爭力。” 韓俊強認為,這也是我國的種子企業“長不大”的關鍵所在。“我國的水稻研發在世界上絕對一流,但卻沒有產生世界一流的水稻種子企業。”
反觀國外的種業公司,采取的都是以企業為主導、育繁推一體的商業化育種模式。“商業化育種的基本特征是市場化導向、規?;芯?、專業化分工、集約化運行。”廖西元說,這一模式使新品種的選育、繁殖、推廣環環相扣、有機銜接,既符合種業的客觀規律,又與市場經濟相適應,使前期研發與后期推廣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形成了高投入、高產出、高回報的良性循環,企業得以迅速擴張。“跨國種子企業建立的市場導向、專業分工、流水作業、標準操作 "制造品種"的大工廠,是一個能夠整合全球最新研發成果并能自我完善的研發體系,是其強大競爭力的保證。”小作坊和大工廠競爭,結果可想而知。
“憑借高效的育種機制,國外種業公司具備了整合、利用全球資源和市場的能力,在育種、制種、銷售、服務等方面都遙遙領先。”韓俊強說,企業強種業才能強,如果國內的種業公司大不起來、強不起來,就難以與國外同行同臺競技。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李明俊:重磅!2025年中國水下機器人行業政策匯總及解讀(全)
國家及地方出臺的一系列水下機器人政策,已構建起全...[詳細]
- 袁業:2025年中國電力行業細分市場現狀分析
- 鄭晨:【全網最全】2025年靶材產業上市公司全方位對比
- 成招榮:預見2025:《2025年中國中硼硅玻璃行業全景圖譜》
- 蔡志濠:【干貨】無人駕駛物流車產業鏈全景梳理及區域熱力地圖
- 施馨童:2025年中國包裝上游產業細分市場分析
- 吳小燕:中國商業遙感衛星行業競爭格局及市場份額(附市場集中度、企業競爭力分析等)
- 劉海晶:中國礦用機器人行業投融資及兼并重組分析(附投融資事件、產業基金和兼并重組等
- 蔣金成:女性觀眾是大型演唱會的主力,觀眾社交觀演屬性突出
- 曾鏵:2025年中國火鍋行業消費市場分析
網友評論
1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