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鮮電商行業出路分析 未來前景值得期待
生鮮電商死亡名單再添14家
2016年的生鮮電商可謂是“幾家歡喜幾家愁”,喜的是2016年生鮮電商規模達到914億元,同比增長70%,與之相適宜的生鮮電商融資總額亦達到60億元,并且生鮮電商的前景是誘人的,2017年整體市場規模有望達1500億元;愁的是菜管家、鮮品會、美味七七、青年菜君等十幾家電商先后倒閉,整個生鮮電商仍然處于巨虧階段。
與普通商品不同,生鮮產品高損耗的特性對商家的倉儲、物流及周轉速度都有極高的要求,對生鮮電商來說尤甚,這也是近年來生鮮電商死亡名單不斷“壯大”的原因。實際上,生鮮電商早在幾年前便已經經歷過一次倒閉潮,存活下來的企業也依然深陷燒錢、遲遲不能盈利的泥潭。
圖表1:生鮮電商死亡名單再添14家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生鮮電商行業解決方案報告》整理
生鮮電商產業規模不斷壯大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生鮮電商行業解決方案與投資策略規劃報告》顯示,隨著生鮮電商行業"燒錢"熱的不斷進行,行業的規模已經由2010年的4.2億元急速攀升至2016年的913.9億元,年均復合增速高達145.25%。預計,2017年,生鮮電商交易規模將達到1500億元左右。
圖表2:2010-2017年我國生鮮電商交易規模情況(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生鮮電商行業解決方案報告》整理
生鮮電商路在何方?
大量生鮮平臺的倒下后,資本對生鮮電商行業的熱度銳減,生鮮電商已經成為風投的高風險行業。失去了風投的支持,又沒有旺盛的市場需求,生鮮電商行業如何才能扭轉這一不利局面?
從2016年起,各路生鮮電商為早日實現盈利動作頻頻,主要是從三方面入手:加強冷鏈,布局前置倉+極速達,與線下商超聯手,打造線下場景,實現線上+線下的新零售模式。
1、加強生鮮產品冷鏈物流
冷鏈物流的建設是生鮮行業變革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很多生鮮電商的潛在客戶之所以會放棄網購,很大程度是因為冷鏈物流不給力。生鮮電商平臺,用低質的冷鏈運輸商品,導致生鮮食材新鮮度下降,遠不及線下生鮮實體店的新鮮。
得益于冷鏈物流技術的快速發展,生鮮電商的履單成本已經在近兩年有了大幅下降,移動互聯網也為生鮮電商帶來了人口紅利,預計整個行業的生存環境將會逐步好轉。
2、前置倉+極速達
除了需要保冷保鮮之外,生鮮產品的特殊性還在于,其消費者的購買需求多為即時性的,即消費者一旦有了購物沖動,就希望馬上拿到商品,而這與大部分電商的配送時效產生了矛盾,從下單到配貨、包裝、分發、配送,傳統快遞的配送時效顯然無法滿足消費者的即時性需求。
目前大部分生鮮電商的配送時效以次日送達為主,為了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即時性消費需求,眾多生鮮電商已紛紛打出2小時甚至1小時送達的口號。但是要做到這樣的“極速達“,傳統的倉儲備貨及物流配送模式顯然是無法實現的,于是前置倉就成了必備選項。
從前置倉的最早實踐者每日優鮮開始,到現在已有天天果園、極速達、易果生鮮、盒馬鮮生等近十家電商采用了“前置倉+極速達”模式,其他電商也均在引入這一模式,等這些生鮮電商將該模式落地之后,一批實現2小時內極速送達的生鮮電商將展開其他維度的比拼。
3、聯手線下商超
2017年初,阿里與百聯的“聯姻”轟動一時,再加上更早之前的京東與永輝、阿里與蘇寧、京東與沃爾瑪,電商與實體零售牽手已經司空見慣,而這種趨勢也已經延伸到了生鮮領域。實際上,上述生鮮電商的“前置倉+極速達”模式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與線下商超的合作來實現。
對于生鮮電商來說,與線下商超合作,一來可以強化自身品牌,并把線下商超作為自己的體驗店,二來可以實現供應鏈和物流體系的互補,既擴充了雙方的商品容量,還將幫助生鮮電商實現更快的配送時效。
2017年以來,先后進行線上線下結合的生鮮電商有:易果生鮮從永輝手中買入21.17%的聯華超市股份、本來生活與保利商業旗下比鄰超市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天天果園與上海城市超市達成戰略合作。
圖表3:生鮮電商路在何方?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生鮮電商行業解決方案報告》整理
生鮮電商前景
任何行業的發展都要經歷初創、成長、成熟以及走向壯大乃至最后的衰退,相信生鮮電商也將會遵循這樣的歷程。但看多了"死亡",就會對死亡產生深深的恐懼感,生鮮電商正遭遇這樣的困境:進入--燒錢--退燒--死亡,久而久之將使產業形成一個"死亡閉環"。如何將這種惡性循環轉化成產業良性而又健康的生態發展需要初創者們在上述三個問題上面下大工夫,只有解決了人才問題,才可能提升管理團隊的能力;只有解決了需求規模問題,才能保證產品的銷量,保持穩定的盈利;只有探索出了適合生鮮產品的獨特電商模式才能保證企業在廝殺中立于不敗之地,也才能不斷壯大。正如尼爾森研究院發布的報告顯示,我國生鮮電商整體滲透率僅在1-2%之間,相較于服裝行業的20-30%而言,擴展的空間太大。未來,隨著行業從業者對電商模式的不斷改善、人才不斷集聚以及需求者消費習慣的逐漸養成,我國生鮮電商實現"重生"的路徑也將逐漸明朗!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注明來源?。▓D片來源互聯網,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李明俊:重磅!2025年中國水下機器人行業政策匯總及解讀(全)
國家及地方出臺的一系列水下機器人政策,已構建起全...[詳細]
- 袁業:2025年中國電力行業細分市場現狀分析
- 鄭晨:【全網最全】2025年靶材產業上市公司全方位對比
- 成招榮:預見2025:《2025年中國中硼硅玻璃行業全景圖譜》
- 蔡志濠:【干貨】無人駕駛物流車產業鏈全景梳理及區域熱力地圖
- 施馨童:2025年中國包裝上游產業細分市場分析
- 吳小燕:中國商業遙感衛星行業競爭格局及市場份額(附市場集中度、企業競爭力分析等)
- 劉海晶:中國礦用機器人行業投融資及兼并重組分析(附投融資事件、產業基金和兼并重組等
- 蔣金成:女性觀眾是大型演唱會的主力,觀眾社交觀演屬性突出
- 曾鏵:2025年中國火鍋行業消費市場分析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